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玩偶之家》的五个主要人物中,娜拉、海尔茂、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仿佛是建筑物的四根脚柱,支撑起整部戏的主体,通过彼此间多重交叉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以借据事件为中心的戏剧冲突,唯有另一个主要人物——阮克医生,却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易卜生为什么在这部结构极其严谨的剧中安排一个“虚”、“闲”、“散”的角色,是很值得思索与玩味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社会性别理论”,重新审视《玩偶之家》这部戏剧中的性别问题,可以给“玩偶”以新的诠释。如果说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为了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女性角色而消解自己的女性意识成为玩偶时,男人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偏离自我。成为社会性别机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了。 一个世纪以来,《玩偶之家》一直是世界剧坛上传统的保留剧目。《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八七九年,当这个剧本刚出版两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上演了。一八八○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德国的慕尼黑演出,一八八九年在英国演出,一八九○年在美国演出,一八九四年在法国演出。我国“五四”运动后,也开始上演。易卜生就因为  相似文献   

4.
一八七九年挪威大戏剧家享利克·易卜生,发表了誉满世界剧坛的名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一位冲出玩偶家庭、走向社会的女主人公娜拉艺术典型。八十年后,一九五九年我国作家杨沫,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青春之歌》,摄制成影片之后,冲出封建家庭、走上革命征程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成为国内外观众赞扬和学习的楷模。娜拉和林道静,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国别不同,但都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娜拉在剧中最后一幕临别玩偶家庭时的谈话,被誉为一篇“妇女独立宣言”;林道静先后两次冲出封建家庭,步入新的人生,被赞为一曲妇女解放之歌。但两部作品又都曾受到非难和指责。《玩偶之家》最初在西欧上演时,有人辱骂娜拉的出走是大逆不道,放弃了“妇女应尽的家庭责任”,攻击易卜生是个不道德的作家,污蔑他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在我国也有人对林道静和作家本人肆意歪  相似文献   

5.
易卜生《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四种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在现代中国,尤其是五四时期,影响之大,是今日读者难以想象的。易卜生的易卜生主义和社会问题剧,尤其是《娜拉》(现译《玩偶之家》)极大地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批判现实、追求变革的需要,因而受到热烈的赞赏和追随。一些当事人曾高度评价易卜生造成的这种影响。博斯年这样说:“……据我看来,胡适之先生的《易卜生主义》,周启孟先生的《人的文学》和《文学革命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同是文学革命的宣言书。”1925年,茅盾在《谭谭<玩偶之家>》一文中说:“易卜生和我国  相似文献   

6.
1918年6月,胡适发表《易卜生主义》,可视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同月,胡适与罗家伦合译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发表,为易卜生剧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五四”中国剧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方戏剧;1919年3月,胡适发表《终身大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文学剧本,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直接模仿,它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和创作的序幕,也树起了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之后踪迹何在?这一直是一个伟大的问题。上世纪初,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立足社会学,义正言辞地给她指出了两条道路:堕落或回来。在高扬生命个体的今天,笔者略受启发,有了新的思索,试从文本中娜拉的这一个体出发,提出她的另一种归宿———自杀。  相似文献   

8.
馥碧萱 《社区》2014,(17):16-17
终于,又有机会坐在舞台下,观望那舞台上的幕起幕落,感受那些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看过了茅威涛主演的《藏书之家》、新版《梁祝》、封箱版《西厢记》,曾与朋友戏称,若再能看到她现场演绎的《陆游与唐琬》便是“功德圆满”了。相较于她演绎的其他人物,陆游那一袭青衫、书剑飘零的形象该算是最被认可的,甚至被认为是在越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据 ,从社会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阅读《玩偶之家》 ,对谁是玩偶的问题给予了新的诠释。笔者认为如果说女人在父 /夫权社会中难以“忠实于自我”而成为玩偶时 ,男人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偏离自我 ,从而成为社会性别机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原因历来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娜拉的女权主义思想鼓励她离开玩偶之家;有观点认为失去在家庭的统治地位使娜拉极度失望,愤而出走。笔者赞同后一观点,认为娜拉最终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从前那些可爱的玩偶,变得心灰意冷。鉴于目前尚无人运用话语分析来证明此观点,文章试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林丹太太虽然只是《玩偶之家》中的次要人物,但是林丹太太对该剧的艺术性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功效;她这一形象包孕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她暗示了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后的命运,隐含着作者易卜生对娜拉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两位大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两位新女性娜拉和子君。她们追求妇女个性解放,喊出了妇女的独立宣言,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正> 《玩偶之家》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的四大名剧之一。这一成功创作,使易卜生跨入了世界文坛,获得了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称誉。这出撼动人心的戏剧,象一颗投入资产阶级中心堡垒的炸弹,轰动了整个欧洲。剧本深刻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玩偶式的从属地位。毫无疑问,这在戏剧题材上是一大革新。然而,好的主题并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只有把好的主题通过完美的或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形成好的作品。《玩偶之家》结尾对情节(当然包括人物性格的发展)的艺术处理,使作品主题的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深化和  相似文献   

14.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 “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艺术角度对《玩偶之家》作了阐释。文章认为,易卜生找到了“完满的定在”,从而使剧本具有最大可能的涵蕴性和包容性,获得“一粒砂中看见世界”的艺术效果;娜拉圣诞前夕的复杂心态不是语言所能牢笼,易卜生以圣诞舞会为契机,让她直接用舞蹈语汇倾诉自己的内心,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震撼力;娜拉离家出走是娜拉性格发展的必然,触及的又是“精神上的地质形态”中的原始地层,因而“在她身后发出的碰门声比滑铁卢或色当的炮声还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6.
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两部伟大作品,从创作思想、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并探讨了其主客观原因。作者认为,鲁迅在这里既借鉴了、又超越了易卜生,这对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等待戈多》的剧中人物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又是谁?《等待戈多》对称的结构和时代背景暗示应从结构角度理解该剧。剧中人物的行动引出了《等待戈多》隐含主题:是什么限制人类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倡导要承担选择的责任,自由选择产生的焦虑感会使人作出不负责的选择。因此两位主人公正是在等待人类责任意识的觉醒以及承担责任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男权社会的经典作品。二者在抨击夫权至上的凶残,撕裂资产阶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旨。但是,二者也有相异之处,这主要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以男性视角来观照妇女的命运,而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则是以女权观点来求索妇女解放之路的。  相似文献   

19.
在《玩偶之家》的娜拉举着“为女性争自由”的大旗、挥舞了三十多年已是疲惫不堪之际,被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为我们推出了两位当代的“娜拉”,即她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的乔治娅娜婶婶和《花园小屋》中的卡罗琳;用她们的人生经历,重析彼时之社会冷暖,按摸女性之生息脉搏,对“女性追求”这一母题做一番新的思考,为当代“娜拉”们究竟何去何从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20.
明代著名戏曲家梁辰鱼(伯龙)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昆山腔格律写成的传奇剧本,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然而,历来的剧评家对她既少重视,更乏研究,这是很不公平的。其实,《浣纱记》一面世,就使“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为之倾倒(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除了声腔新颖,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外,还有赖作者塑造的鲜明活脱的艺术形象。本文着重就剧中一些主要人物,作点探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