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转移主体素质的制约;待转移劳动力观念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制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制约等。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受种种因素制约,形势严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三是城市经济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拉力小、辐射力弱,转移空间小;四是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五是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第二,发展中原城市群,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第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第五,改革户籍管理、健全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第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三农”的排斥力、来自城镇化的吸引力和来自理性与非理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工作、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小康 ,而且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重庆市要实现 2 0 0 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 70 0万人的目标 ,就必须正确面对现阶段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制约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小康,而且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重庆市要实现200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700万人的目标,就必须正确面对现阶段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制约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其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20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制约其顺畅转移和合理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制约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疆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困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择业观念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劳动力向全国范围转移,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较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传统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举措造成农村必需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弱化,片面推行“非农化”、“去土地化”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会加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离土离乡”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寻找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创新思路即立地转移。  相似文献   

9.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必要措施.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状态,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培养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不足带来应对的被动性;教育资源的分布与需要不相对应,影响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和成功转移;专业设置混乱与经济结构脱节,使转移缺少稳定性准确性;课程组合不能较好地塑造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对“三农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整个农村发展的意义为视角,抛开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意义的研究,试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作一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进入城市部门?这对于政府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种重大社会经济决策都至关重要.本文分别测算了中国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及完成了工业化之后还能够继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总量,结果发现它们分别达到5.52千万人和1.95亿人,它们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5.56%和75%.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部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不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恒新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仍是制约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大工夫,要坚持抓好基础义务教育工作,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机化率和良种普及率,同时应转变思路,在努力培育劳务市场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劳动力转移成本的动因,对劳动力转移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详尽的阐述,将其分为显,胜成本、风险成本、隐形成本和机会成本四类.并针对不同的交易成本提出了相应的降低成本的策略,希望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涉及的问题入手,对江苏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规定、现状问题以及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办法需要详细化和统一化,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尚未解决。为此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研究 ,认为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向非农领域转移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2004年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转移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对此,要汲取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选择适合本省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文章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了划分,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