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年突尼斯由自焚事件引起的骚乱,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以民众抗议和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地区乱局被西方称之为“民主革命”,“阿拉伯”之春的发生与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政策密不可分。美国的新干涉主义在手段和形式上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推行西方民主和价值观,改造阿拉伯世界,构建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绝对领导权的本质没有变。  相似文献   

2.
发端于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民主化浪潮,对中东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提出了严峻考验,对其政权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并最终导致四个共和制威权政权的崩解垮台。相反,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却成功地应对了这场突发的政治风暴。凭借传统的宗教政治合法性、丰富的石油资源、绵密的侍从关系网络和强制性的政治手段,加之海合会国家间的相互援助以及西方国家的默许支持,阿拉伯君主国维持了相对有效的政治稳定。尽管如此,阿拉伯君主制国家仍有必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伊朗国内政治骚乱的爆发是民众对政治经济改革失望的一种表现。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包括伊朗伊斯兰政权一直以来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后霍梅尼时代务实改革释放出的社会推动力量等。总体来看,伊朗伊斯兰政权对国内局势仍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权力体系尚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国内政治暗流涌动,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正在酝酿之中。伊朗对中东地区格局变化有所期待的同时,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又为伊朗的周边环境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之春当初所引发的乐观情绪已经被普遍的幻灭和不满所取代。卷入这场阿拉伯之春的国家日趋恶化的现状是对这场所谓的民主革命的强力讽刺。面对吉凶未卜的民主前景,中东民众对民主治国的有效性已经失去了信心。突尼斯日益恶化的局势、叙利亚内战的阴霾以及埃及社会的极度动荡,都对美国的民主输出构成了极大的反讽。  相似文献   

5.
北非是2011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发源地。本研究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北非国家在民族国家建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切入,从国家建构和国民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阿拉伯之春"运动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上述四国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反殖民浪潮中建立的现代国家,北非案例揭示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排除外部干扰、应对整合挑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奥斯曼帝国晚期曾先后出现过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即大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凯末尔抛弃了上述三种思潮。但在二战后,土耳其开始逐步背离凯末尔主义,其外交先后出现了三次重大转折:从中立转向加入西方联盟,从偏重西方转向向中亚拓展,从偏重中亚转向向阿拉伯邻国拓展。土耳其外交及内政的变化预示了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2004年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沟通的重要平台,其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新范式。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多年来为中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各方面交往的深入发展,中阿合作论坛的相关机制在某些方面已无法满足双方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以来,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权力结构面临的重组,域外国家如美国在该地区活动的加强,中国与伊郎、以色列外交关系的处理,对中阿关系和中阿合作论坛的进一步发展均产生了严峻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有必要理清当今阿拉伯世界格局,适时调整相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推动中阿合作论坛向更高水平的合作模式演变。为此,首先,应将国际法作为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点,不仅自己的行为要符合国际法,而且还要倡导用国际法来解决双边或地区热点问题;其次,应确定对阿外交的重点国家和区域,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交往;再次,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坚持国际正义;最后,在对阿关系中要进行全面交流,不应仅限于政府间对话。当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中阿合作机制:一是提高中阿合作水平;二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三是重视人文交流,加强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对两个“历史决议”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试图从政治学的视角,对两个“历史决议”的文本进行一个全新的解读,通过对两个“历史决议”形成过程和内容的比较,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政治民主的发展历程,揭示出政治民主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概念所表现出来的民主基本原则的共性与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制度下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拉伯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战乱与和平,动荡与稳定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乱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安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阿拉伯各国人民长期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在目前仍是乱局一片的情势下,阿拉伯世界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从而实现和谐与发展,是人们应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阿拉伯世界应该从外部、内部、宗教等方面去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设想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世界政治为题,从基本概念入手对世界政治的形成、发展进行一种归纳式研究。全文分三部分:第一,主要对国际政治、国际行为主体和国家利益等几个基本概念作出比较性的界定和认识;第二,国际关系的形成与研究,重点讨论对国际关系形成的理解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状况;第三,着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特点进行理论的界定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世界政治为题,从基本概念入手对世界政治的形成、发展进行一种归纳式研究.全文分三部分:第一,主要对国际政治、国际行为主体和国家利益等几个基本概念作出比较性的界定和认识;第二,国际关系的形成与研究,重点讨论对国际关系形成的理解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状况;第三,着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特点进行理论的界定与说明.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世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恐怖活动等都是各大媒体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重点新闻。最近,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变革似乎成了这一切的关键,成了阿拉伯世界诸多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阿拉伯人对民主的解读;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尝试;阿拉伯世界民主进程的瞻望诸方面对该问题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权力转移及其对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增长、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正在由超级大国向崛起大国转移;由"极"世界向"非极"世界转移;由西方世界向非西方世界转移;由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转移。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超级大国通过霸权谋求私利的可行性在降低;大国和平崛起成为惟一的选择;大国战略博弈中非对抗性竞争的成分在增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力加强。但权力转移也使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国际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在简述技术与技术世界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技术世界与人工自然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实践活动对技术世界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技术世界的结构,力图确立技术世界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帝国的政教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和宗教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的,由开始时完全的政教合一逐步转向了一种特殊方式的政教分离,而在这种关系下影响的法律也由传统的习惯法与宗教法的合体转向世俗法,后来又回归宗教法,最终完全被宗教法取代而陷入停滞。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巨变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庆国 《国际论坛》2011,(5):62-66,81
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巨变浪潮,是由阿拉伯民族面临的深重危机酿成的。仅从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阿拉伯危机依然不够,还应认识到:阿拉伯思想与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严重弊端,这是种种危机的深层原因。阿拉伯巨变迄今为止的诉求主要局限于政治层面,并未冲击思想与文化中各种深层问题,因而其意义和价值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宗派主义等阿拉伯社会的痼弊也于后巨变时代在民主的旗号下呈盛行之势。阿拉伯知识界已开始反思这场巨变的局限性和诸多问题。阿拉伯变革的走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 ,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中心”与“外围”的研究 ,二是对两大不同社会制度的研究。斯大林的研究 ,既以其有价值的方面丰富了列宁的思想 ,也有其不足的方面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尽管卢梭政法理论中的人民议题逐渐开始复兴,但既有研究却存在诸多缺陷和误解,尤其是对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人民共同体的创生入手讨论人民如何成为一个整体,人民的可见性何以成为难题。进而分析政府在根本上是一种自我限定的法权结构,选举贵族制作为一种法治政府的意义,以及最高执政官在执行法律时的决定性作用。总之,人民既是生生不息的永恒意志,又是以法律方式所确定的集体行动方式。真正让人民长存不灭的并不是人民的肉身,而是人民在法律上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