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儒家以个人道德修养或国家仁政原则、礼义原则解释、运用《诗》;墨家从治国理念来释《诗》,把所引之《诗》说成是圣王之言;道家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文化价值;法家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潜夫论》引《诗》具有形式多样、依据说理需要灵活用《诗》和以《雅》、《颂》为主的突出特征,体现出王符继承先秦时期"以《诗》为教"传统的《诗》学思想;但他又不囿于故说,而是根据论述需要对各家所说融合而用,甚至突破四家《诗》说,纯据诗句文本涵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荀子》的引《诗》情况 ,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说明《荀子》三十二篇 ,实引诗 83次 ;其引诗的特点突出 ,引诗的方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全面统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引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诗句,分别与通行的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和宋诗相比较,论证"意改"和"误改"是《朱子语类》引诗的两大特点,南宋理学和语录体文献的影响和制约是其成因。指出"意改"和"误改"是理学"主观性"和语录"客观性"的时代体现,也是征引者"意愿性"和"非意愿性"在《朱子语类》引诗中独具个性的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刘向《说苑》中“引诗”61首,有13首诗与《孔子诗论》相同,其它48首诗篇皆不见于《孔子诗论》。对13首诗进行比较的结论是:二者在解诗方法上截然不同,《说苑》“引诗”没有受《孔子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汉代重要的经学学者,董仲舒的著述中保留有较丰富的《诗》学内容,对了解汉代《诗》学具有重要价值。其著作中的引《诗》、释《诗》有明显的先秦《诗》学“赋诗断章”特色的遗留,颇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其《诗》学主张也多有可与先秦学者如荀子等相参照之处。前人的研究多将其《诗》学置于汉代三家诗的范围之内,对此有所忽略,应从新的角度详加考察,给予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葛立斌 《南都学坛》2011,31(4):25-30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9.
《大学》《中庸》的作者及思想旨趣,是长期困扰儒学思想史的学术难题。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其中引诗现象的关注,开辟了一种重新理解的可能路径。《大学》《中庸》中引诗与释文之间的连接词、核心词,是一种向思想形态转换或递进的“文眼”,推动诗文融入了《大学》《中庸》的思想世界;《大学》《中庸》的思想取向,是选取诗文的价值依据;引诗诗文的递次引证,与《大学》《中庸》道德境界的升进理路是一致的。《大学》《中庸》的引诗方式,更贴近于《孟子》为代表的“释义”引诗传统,这种释义规则与引诗传统,为推进解决困扰学术界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的诗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理解《诗经》在春秋乃至西周时期的流传及其作用,运用史料分析和文本语境透视的方法,考察了《国语》用诗所涉及的赋诗、歌诗和引诗三种形态。与同时期的《左传》用诗相比,《国语》用诗有自身特色:对赋诗的过程描写往往更加具体,引诗多取材于雅颂,并更多地运用于谏言政治。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6,(6):14-1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歌唱发展繁荣在情感方面的动因,在此基础上率性而歌、载歌载舞、慷慨悲歌、激荡淋漓则是汉代歌唱情感特征的进一步迸发,其特征是崇尚悲音、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两汉童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童谣承担了社会批评的职能,作为政治预言形式,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童谣是一种特殊的舆论方式,其形成和影响,都透露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相关现象,可以有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学从汉初的压抑中奋起 ,文、景时期 ,积极进取 ,逼黄老思想退位 ;武、昭、宣时期 ,屈居于《春秋公羊》学之下 ,仅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之一 ;元、成、哀、平时期 ,成为治国主导思想 ;进入东汉以后 ,又让位于《孝经》 ,渐渐远离政治中心。就《诗经》学内部来说 ,文、景、武、昭、宣时期 ,《鲁诗》学盛行 ;元、成、哀、平时期 ,《齐诗》学超乎其上 ;东汉《毛诗》学兴盛 ,《韩诗》学亦稍有起色。《诗经》学作为上层建筑 ,与政治关系的远近 ,决定于它满足社会需要和统治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06-116HLJ《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们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目录,而且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15.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礼记》虽以"记"命名,但与"经"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三国魏时,《礼记》入经,并设置《礼记》博士。唐孔颖达主持撰写《礼记正义》后,《礼记》代替《仪礼》,正式成为《五经》之一,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经典,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政府的倡导,宋卫湜《礼记集说》、元陈澔《礼记集说》、清《礼记义疏》、孙?独窦羌狻贰⒅毂?《礼记训纂》等论著的撰写,给《礼记》增加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提高了《礼记》的地位,也促进了《礼记》的流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器技术的发展,大量《礼记》研究著作得以影印出版,并电子化、网络化,为《礼记》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为了《礼记》更好的传播,必须利用传世善本,对重要的《礼记》著作进行整理,以便电子化;同时,要对历代《礼记》研究的成绩,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礼记汇校集注》、《礼记注疏汇校》等课题,这是《礼记》能长久传播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7.
《礼记》虽以“记”命名,但与“经”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三国魏时,《札记》入经,并设置《礼记》博士。唐孔颖达主持撰写《礼记正义》后,《礼记》代替《仪礼》,正式成为《五经》之一,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经典,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政府的倡导,宋卫浞《礼记集说》、元陈浩《礼记集说》、清《礼记义疏》、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纂》等论著的撰写,给《礼记》增加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提高了《礼记》的地位,也促进了《礼记》的流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器技术的发展,大量《礼记》研究著作得以影印出版,并电子化、网络化,为《礼记》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为了《礼记》更好的传播,必须利用传世善本,对重要的《礼记》著作进行整理,以便电子化;同时,要对历代《礼记》研究的成绩,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礼记汇校集注》、《礼记注疏汇校》等课题,这是《礼记》能长久传播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东汉是我国古代建筑大发展的时期,作为鲜有建筑实例的时代,须借助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研究的有力支持,它们与有关文献的结合使得我们得以更加深人地了解东汉建筑的各个类型及此时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本文即延续东汉建筑研究的一贯思路,以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为研究重点,结合笔者的分析和思考,以期略知东汉建筑成就之一二.  相似文献   

19.
"举谣言"与东汉吏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汉的君主有仿效古代听百姓的歌谣而知施政及地方官吏得失之意,此举要收正面效果,必须使民能自由发表意见,以及君主不受干扰,确以民意为鉴,舍此徒具虚名而已.东汉之事例可为证.  相似文献   

20.
袁延胜 《南都学坛》2007,27(1):15-18
根据有关记载推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北匈奴的人口总数约有140万,这是我们所能推知的东汉时期匈奴人口的最高数。东汉前期北匈奴居住在漠北,南匈奴主要分布在并州、凉州、幽州的缘边诸郡。东汉中后期,匈奴人口逐渐内徙到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一部分匈奴人被迁居到魏的邺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