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研究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有利于在职业准备期帮助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并在职场中取得长足发展。研究以SCCT模型与人力资本理论为基本框架,对2015届已离校受雇全职工作的1 0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修订概念框架。研究发现,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职业心理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中,先天个别特征对总体资本积累的影响小于后天积累资本的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本对其就业结果影响显著,分为直接影响和在职业心理调节下的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就业结果上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根据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模型,针对性优化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本,关注其职业心理发展状况,结合社会支持,提出改善大学生个体的就业结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并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社会资本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构成模型,模型中包括影响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系数:维护系数、意愿系数和应用系数,针对这三个系数,本文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备受关注。以河北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消极就业心理的因素。借助AMO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均可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其中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负荷量较高,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与自身和学校方面息息相关,家庭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因素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基于研究结果,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日常心理行为表现形式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而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关键软实力因素及其常见心理行为模式,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行为矫正和就业软实力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网络是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的重要因素,它与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户籍制度虽对就业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通过入学机会和社会资本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呈现群体差异、地区差异较大等特点。主要从家庭背景、户籍制度等社会分层的视角揭示大学生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丁新胜 《南都学坛》2012,32(2):113-116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心理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超越,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的生成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具有核心功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心理落差较大、过分依赖逃避、自负与自卑交织、焦虑夹杂恐惧等心理,这是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要从自身自立自强、学校专业教育指导和社会制度保障等入手,来调整其就业心理,使其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国家就业政策和其他学校工作经验,探讨金融危机下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及做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阐述,并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等方面具体分析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在肯定社会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源自多重因素叠加: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增长加剧了人力资源市场总体供求失衡的矛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脱节、"白领情结"与"大城市情结"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资源分配不公、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高校职业指导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缺陷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强度。其次,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维度简要讨论了就业资本的问题。最后,给出培育就业资本的对策建议:"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培育多元化人力资本;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积极拓展公共社会资本平台;自我激励,高校引导,积极涵养和开发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而社会资本究竟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其影响程度如何?本文从家庭社会资本及公共社会资本两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来考量二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和公共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所学专业不同 ,他们的就业期望也不尽相同 ,因而其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有所差异 ,处在世纪之交的大学生 ,在择业上表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入手 ,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塑造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观念、就业行为有较大影响当前应合理利用家庭因素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冲突更加明显,更容易出现自卑与焦虑心理、理想化和虚荣心理、退化与回避心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心理资本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新锐视角。作为一种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积极心理能力,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其心理资本的途径来帮助大学生增加积极的心理能量,可以较好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实证分析研究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母亲的职业阶层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16.
张艳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104-108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就业心理不成熟、专业技能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主要是微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个人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中观社会资本主要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宏观社会资本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的措施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建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运作获得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影响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的就业压力.另外,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的负面效应同样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问题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8.
在对社会资本及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珠海市三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就家庭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薪酬水平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尤其是个人社会资本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尤其是后致性社会资本存量不低于男大学生,她们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也不弱于男大学生;但是社会资本对男女两性就业的影响仍然体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对男生就业发挥更大作用。究其原因,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会阻碍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难以缩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的分析,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有就业类型、未来规划、就业地区和就业薪资,阐述了影响就业心理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和建议,认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发挥自主创新精神才能更好的面临就业压力,而且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稳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