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转移”和“转换”观念出发,以符号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为标准,将雅克布逊的符际翻译划分为符际转移和符际转换两类。其中:符际转移要求符号属性在翻译前后保持一致,强调各感官符号及空符号间的转移,拓宽了广义翻译研究的范围;符际转换凸显了翻译前后符号属性的变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影响翻译选材的一级转换、解构原文的二级转换和决定译文生成的三级转换。严复翻译实践的考察证明了上述分类的可行性,也为严复以及翻译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大量运用非语言和跨学科手段传播信息的网络和各类视频广告等新型传媒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语言翻译手段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交际活动的需求。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对符际翻译的研究一直处于翻译研究领域的边缘,至今尚未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从文献数量、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特点和未来研究趋势等几个角度,透视符际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阐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以期给国内未来符际翻译研究者提供进行深度研究时可以参考的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白蛇传》历经千百年的洗礼,传诵至今,魅力无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本文从雅各布森“符际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对外传播,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便加深读者对“符际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开发中国民间传说,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波波维奇和霍尔姆斯的"元文本"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根据"元文本"理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翻译是反映的反映,即翻译是一种元语言活动,翻译文本是一种元文本.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元语言活动可以揭示翻译的本质,为解决可译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提高译文和译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6.
1959年雅各布森(Jakobson)把翻译分成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对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到的24篇代表性期刊论文进行述评,旨在说明国内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一直在关注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但是他们的关注却是不够全面的,所界定的翻译定义不能涵盖上述三类翻译,特别是其中的符际翻译。鉴于此,译界对翻译定义的研究仍任重道远,期望对翻译活动的本质认识能跟得上变化发展着的翻译实际。  相似文献   

7.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不仅译作等身,而且翻译思想丰富,涵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三个方面。他将译者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并探讨了他们各自的翻译动机。在马氏看来,翻译也是一种学术;语际翻译不可能而又可能;译者要选择文学性高的作品翻译,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翻译需要重视有意味的形式、读者的需求与期待视阈;翻译是主体间的对话;翻译一个文本就是翻译一种文化。马悦然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给当前的汉语文学翻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研究"是"翻译研究"或称"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学研究,是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翻译的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家、翻译文学史等———所做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翻译文学从兴起到繁荣,在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两大研究领域,在文献整理和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体系,该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探讨了该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认为对该理论的研究,可提高商务文本的翻译质量和学术研究地位,夯实商务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译者、译语和读者所呈现的多元世界。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下,本文以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为例,指出为了实现翻译的某一预期目的和社会功用,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源语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1.
文本类型理论是对传统"等值观"翻译标准的一项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根据该理论,作为应用翻译研究重要内容之一的旅游宣传文本具有特殊性,它集信息性和呼唤性于一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适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这种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2.
翻译目的论为旅游文本翻译在宏观策略上指明了方向,还为不同的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以山西晋祠博物馆部分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翻译为例,探讨了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以求更好地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商务领域中,商务文本犹如架起建立国内乃至国际间各商家的桥梁,所以商务文本的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将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商务文本中商务函电、商务广告以及商务函电这三方面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摆脱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以文本功能为基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主张翻译标准多元化,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翻译活动的诠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结合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两大支柱理论——文本类型学和目的论,探讨商标名称的文本功能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科普著作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及趣味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科普翻译工作者在遵从传统的"忠实、通顺"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另辟蹊径,研究译文如何同时表现出这些特征。威尔逊在研究圣经箴言的翻译中建立了翻译模式,将翻译活动看作分析源文本组成要素并将尽可能多的要素映射到目标文本中的过程。基于科普与箴言的相似,可采用威尔逊翻译模式的框架,结合翻译实例分析科普翻译中译者面对的各个要素,研究各组成要素的映射过程,以期为科普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外贸英语文本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聚合体。为了翻译准确、得体,本文试按语言功能将该文本细分、解构,并运用纽马克有关理论为细分文本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和相关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译"到"翻译"之间动态推衍,发生了指代转移和内涵扩大——从指代职衔转移到指代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从起初专指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发展到指称胡语或梵语与汉语之间的佛经翻译,直至当下翻译一词内蕴三义,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概念内涵的演化表明"翻译"这一能指符号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是一个受制于语言转换主题和诗学观念制约、不断建构的话语实践。"译"、"出"、"翻"、"翻译"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词语组成了钱锺书所说的"虚涵数意",打开了阐释翻译意义的空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昭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原则四个方面的翻译话语,以期深化对其翻译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因此,翻译问题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而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有了新的的出发点。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时照为主要任务,但跨文化语境中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说明翻译研究不仅应在语言层面上进行,而且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作为国内外翻译学界当前的热门话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它突破并拓展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是建构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