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梳理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12—2017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发展反哺绿色金融成效显著,二者已达到良性共振耦合,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发展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阶段到良好协调,并向着优质协调靠拢;第二,上游地区产业绿色发展已形成了区域内合作机制,产业绿色发展迅速,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自2012年以来上升最快;第三,九省二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差异,但都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和产业绿色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和基础,而绿色经济是生产生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检验高质量创新能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基于高质量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内涵,测度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高质量创新系统与绿色经济系统的综合评分,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评判两系统的协调性及滞后类型。结果显示经济带下游区域高质量创新与绿色经济达到勉强协调阶段,而中上游区域尚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同时,高质量创新显著影响绿色经济,而绿色经济对高质量创新的促进作用有待增强。为此,应实施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推动研发环保技术和高效率技术,开拓绿色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文章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 2017— 2021年长江经济带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特征。结果发现,两系统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但经济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健康水平;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556增长到0.647,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分布,说明存在地区间不平衡;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表示存在趋同聚集,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集中于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研究结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促进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整体表现为下游地区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好于上游与中游地区,同时全域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均处于不同等级阶段的失调状态,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总体协调发展程度较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而提高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市)2004—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ESDA)和Tobit回归分析探究其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下、上、中游依次呈递减态势,各地区差异明显;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空间集聚性,主要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且较为稳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会推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以上发现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实现城乡统筹和深度融合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化系统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简称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2001—2019年两系统耦合度呈现拮抗特征;耦合协调度由期初的中度失调进阶为勉强协调,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2)财政支农、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除政府治理能力外,其余四项因素均呈现显著的地区异质性。(3)从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提升政府协同治理能力、聚集科技协同创新要素和定位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给出政策启示,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安徽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波动较大,但耦合协...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结构异化导致的省际水资源管理困境,依托考虑时空差异性的水足迹算法为基础,以农业、工业、生活、生态4类水足迹为核心,开展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精准核算工作。依托水足迹强度、水足迹土地密度等指标,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结构规律,厘清水足迹结构异化特征。研究表明: 农业是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足迹主要来源,动量效应与规模效应是省际水足迹结构异化特征,生态禀赋与发展格局是省际水足迹结构异化本质。因此,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产业布局、地理位置、人口规模3大水足迹主导要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布局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呈现新态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呈波动上升,农业要素和水耗持续增加;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标准;农业废水排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需协同发展,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内陆开放港口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同时,需要提高发展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降低投入产出比,控制化肥、农药等污染。工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方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测度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内发展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明显,然而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而中上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格局,但区域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基础、物流运载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绿色发展成效较稳定,物流产业绩效呈波动上升态势。据此,建议加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区域间的合作,缩小其区域差距;重视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区域绿色物流网络,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农业资本化的本质是农业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金融资源是实现农业资本化的根本保障,只有顺应农业资本化方向的金融资源才可减少无效或低效供给,增加有效或高效供给。本文首先从理论出发论述了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形成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促进农业资本化发展,农业资本化的发展能带来农业生产效率和数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经营性收益增加,从而刺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得到提升,为金融资源总量增加提供累积空间。再基于长江经济带10省市2008—2019年样本数据,通过构建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两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存在背离的现象,农村金融资源不足或错配阻碍着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