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民盟是民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第三种力量,在抗战救国与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合”意指左舜生是民盟重要的发起者、筹办者、早期实际领导者,也是民盟早期重要活动的参与者,他为抗战胜利、民主宪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离”则是抗战胜利后左舜生背信弃义,为了一党私利,率领青年党公然退盟,支持国民党反共内战,是彻底反动的。左舜生与民盟之间离合彰显了他由“左转”向“右转”的政治心路历程,其动因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战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走上一致抗日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安事变也为左舜生争取政党合法化与加强国、青两党合作抗日提供了历史契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左舜生实际领导的中国青年党实现了从反蒋独裁、野战抗日到拥蒋抗日的思想与策略的转变,但仍然没有改变其反共抗俄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1935年春天,在野的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巨头之一左舜生,接到蒋介石来自杭州的一封电报,邀请他暑假上庐山一叙。在中华书局做了10年编辑、在复旦大学教过4年书的左舜生,虽然投身这个被外界叫做"醒狮派"的  相似文献   

4.
以国共两党博弈为主线的近代中国政党互动受到学界长期的关注,然而在特定历史时刻,以第三大党自居的中国青年党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将召开所谓"国民大会",国共战端重起。国共的决裂使得包括青年党在内的第三方必须作出抉择,经过一番挣扎的青年党决定参加"国民大会",彻底倒向国民党。现实地看,青年党既无武装力量亦少武装行动,倾向于和平推动国民政府的政治革新;国民党的利益诱惑也使得许多青年党人期望跻身于政界实现他们的书生理想。历史地看,青年党与共产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与国民党有着较为相近的政治诉求。多重合力决定了青年党的抉择,这一抉择也使青年党的民主理想最终归于幻灭。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以"抗战救国和联合抗敌"等为主基调,编辑《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儿童副刊》《抗战儿童》等书籍报刊,不仅在沦陷区影响巨大,也有力促进了国统区儿童报刊书籍的发展,对当时全国儿童书刊的繁荣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五年间,孩子剧团制定的"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抗战第一,团结至上""反对独裁,联合抗日"的编辑思想凸显战时倾向和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党作为一个国共两党之外的较大政党,在国家存亡之秋,其政治主张和活动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两面性:即抗日与降日同存;反对和拥护国民党共存;联共与反共并存.该党政治及活动上的两面性对当时中国的抗战大业产生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中国青年党的地位十分突出,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派的“中坚”。中国青年党创建之初,并非以反共作为直接和唯一目的,但是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学者的研究均将其创建直接与后来的反共联系起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上,中国青年党的创建是一群留学欧洲的年轻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道的书生报国行为,而1923年的山东临城劫车案和曹锟贿选大总统成功则是诱因。但由于其国家主义理论存在缺陷,尤其是将革命的同路人——共产党视为敌人,逐渐偏离了建党报国这个逻辑起点,最终以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外的巨大压力下重提准备实施宪政的调子,引发了国统区一场颇具规模的宪政运动。陈启天作为青年党的重要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宪政运动,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成员之一,他以强烈的建国关怀和娴熟的历史感,运用中西宪政历史资源,试图走协助国民政府实施宪政的改良道路,实现中国的政治转型。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变化,其理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其关于实施民主宪政的各种思考,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林森在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与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秉持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为各派系所认可,因而脱颖而出,荣膺国府主席.在内外交困的民族危亡之时,林森则急流勇进,积极有为,勉力支撑危局.特别在抗日战争中,林森强调全面抗战和持久战,支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崇尚气节,尽忠救国.同时,林森也恪守"虚位元首"定位,不争权、不逾矩,貌似无为、有意无为,保持平民元首风范.林森以年高德劭之士甘任无实权的国府主席,能够发挥政治均衡器的作用,有利于团结抗战.林森在之所以能够长期坐稳元首之位"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正是他"方以智,圆而神"的政治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