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之所以能够赢得普遍认可与广泛共鸣,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潮流和层出不穷的人类共同难题挑战下,它积极回应了各国对和平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生态美好的共同诉求。共同诉求意蕴着具有共识:和平发展的趋势化意蕴着安全共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意蕴着利益共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意蕴着价值共识,生态危机的扩大化意蕴着责任共识,这些多维共识促使各国意识到只有达成"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天下一家"的大家庭理念,才能实现全球的"共建共享、共治共荣"。  相似文献   

2.
多样文化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代的文化交流更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是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的出现而呈现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密切和更加频繁地发生着交流和碰撞.文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也更为突出,信仰、风俗、道德、观念等都无一不受其影响.面对多样文化的共存,其冲突也不断加剧.其内在的冲突是不同价值观和不同发展道路等层面的冲突.与此同时,不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共同问题都使得达成价值共识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要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建构平等对话和沟通机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等来构建价值共识,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当代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所提出的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所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当代人类之问,是体现全球性时代的时代精神之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的全人类胸怀在当代条件下的展现和推进。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人类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在当代世界条件下真正扩展到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哲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是指导协和万邦的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又是一种价值现象。文化是价值生成的根基和土壤,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二者相伴而生,内在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伴随全球化进程,各民族国家文化一方面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冲突不断。多种因素聚合,使得“人类主体”及其相应的全球性价值问题日益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理论逻辑,立足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与价值发展的实践逻辑,剖析文化与价值的对视,既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又助益于以人类为最高价值主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的共同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的认知上所达成的一致性认识和理解。道德共识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变化反映着人类道德生活的变迁和进步。道德共识对人类道德生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共识的价值之中。道德共识的价值表现在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文化发展中,处理好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普遍价值作为人类文化的理想维度,维护着人类整体的发展与进步,而民族文化个性是世界文化生动性的核心要素。在文化重建中,应立足于理性与价值的二重视野,实现文化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以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提供的科学价值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诉求出发,生成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利益诉求与共同的责任要求,包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目标、建立公平与正义的秩序愿景、实现民主与自由的权利追求。在实践路径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球治理价值在生成逻辑、目标取向、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时代契合性,为推动构建体现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区分全球化和全球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观,全球性时代孕育了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全球化形成方式的反思与摈弃,对全球化主导价值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全球性治理原则的提炼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将推动全球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即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具体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关于一些基本价值诉求达成的共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非永恒的;它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一定具体差异性、共同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理念。那么,我们要建构的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协作、以人为本、共富、和谐作为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全球资本主义。探索资本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需要我们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深刻反思现实,处理好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天下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主义"发展理念和外交方略,以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发展,促使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哲学、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展开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本质是维护资产者利益的阶级文化。从哲学层面看,资本主义文化的革命性为新社会形态的实现提供可能,但真实意图是实现文化霸权。从经济层面看,资本主义文化以资本的全球扩张实现资本增值和文化渗透,彰显了资本文明的逐利性和剥削性;从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看,西方国家以"平等""民主""博爱"的"普世价值"只是欺骗劳动者口号。时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的治理危机验证了资本主义文化难以解决世界问题,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威胁。然而,中华文化的制度优越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超越资本文明的弊端,既彰显文化自信又推动多元文化达成价值共识。因此,马克思文化批判理论穿越时空展现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阐释力,有助于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为新时期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理论资源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3.
秩序建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面向,而秩序源于意义共识,成于实践统合。历史本身正是不同文化境遇中的人类共同体,通过诉及既往以实现意义整合与集体价值确认之过程的反映,更是其从古至今实践路径汇通交织的折射,也是其凭借触摸过去的"幸存物"来体认当下秩序形态时反思性共识的集结。它通过一系列矛盾关系格局中的追问与叙写,来为社会互动与秩序生成,提供共享价值背景与实践进路图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各民族、国家及文明之间价值观冲突的领域更加广泛,冲突形态更加多样,冲突消弭更加漫长。而建构价值认同或追寻价值认异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危害,使得对价值共识的吁求应运而生。信守学习对话、和而不同的沟通原则,确立交往主体间的体认理解;贯彻有限积极自由、渐进主义的制约原则,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合理张力;立足利益诉求与理想夙愿相统一原则,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和谐并进,将有益于促成价值共识、达致人类相睦共荣。  相似文献   

15.
儒学创新的内在根据是儒学文化价值系统历史觉醒的动能。对时代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的深刻洞察和体贴,激发了儒学从理论思维高度提出化解之道;开放包容的品德使儒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永葆青春,生生不息;唯变所适的特质使儒学随历史时代的人文语境、冲突危机、核心话题、诠释文本的变化而变化,体现时代精神。此三点是儒学在历史逻辑演变中之所以智能创新的根基动力、前提条件、支撑能量、生命活水。在当今信息革命的时代,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魂和根、体和源之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既是时代价值,也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以讲仁爱而言,仁既包"义、礼、智、信",亦含正义、和合与大同的意思。仁爱随着儒学文化价值系统历史逻辑演变而有不同的解释,或爱人,或仁者人也,或爱人类,或推爱及物为仁,或博爱……但都是唯变所适地为每个时代所诉求。当今,为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仁爱可释为和、和合,以适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全球化必然引起文化冲突,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化的全球化并非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表层,而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是保持世界生态文化的基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应对外来文化挑战,是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各文化传统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道德金规则在全球化时代寻求共识中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何在?通过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传统金规则"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最佳可能方案"比较分析后可知:金规则的现实可能性不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在于它所提供的伦理精神指向及其形式的普遍性中蕴含着的合理性.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主体性的批判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它在取消价值共识的同时也取消了人际共识,而且其效用性也很难实现.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世文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文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普世文化不仅指人类具有“共同的语言”,可以达成的文化共识,而且是指人类共同遵守的文化价值规范。它的生成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利益,也面临共同的挑战。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处理好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提倡文化的普遍价值同时,不排斥和否定民族文化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维度来看,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但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从生成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它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它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