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教育等其他变量后,认知能力中,数学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非认知能力中,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职业地位。此外,在决定劳动者职业地位的作用上,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但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略高于非认知能力。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劳动者职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全国GCT考试成绩库的大样本数据,用定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人的认知能力表现如何受到各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男性的数量分析能力强于女性,而女性的外语运用能力强于男性,中老年女性面临"一罪两罚"效应。认知能力与年龄之间呈非线性关系,35岁是一个年龄界限。民族之间存在认知能力差异。工作经验对语言表达、数理分析、逻辑推理、外语运用等方面认知能力的维持作用不同。不同职业类型的人之间存在认知能力差异,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变化过程存在职业差异。技术职称高低与认知能力正相关,而行政职务高低与认知能力表现关系不大。毕业于不同类型高校和学习不同专业的人,认知能力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评价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非认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和界定,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非认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A校600名本科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非认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被调查本科新生整体非认知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大学阶段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依然受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的影响;个体的非认知能力因实践经历和专业类型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应完善高校评价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本科生的非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个体认知及其交流传播,往往离不开其所在群体认知的影响,个体认知能力的养成、人际认知交流的实现,都处于特定群体传播交流环境中,并受群体认知的影响。这意味着群体认知不是个体认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另有其规律和面临的问题。从认知交流障碍的角度来研究认知传播,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角度。就认知传播作为一种人际间的行为而言,除了有个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还有群体性的认知交流障碍症,而群体性这个至关重要的传播要素,却恰恰是脑科学等非文科学科研究的盲区。为此,本文借鉴Joseph A Wszalek的法律认知交流模型,从获取交流信息、内化交流信息与交流信息互动三个模块考察群体认知传播障碍,形成AII群体认知传播模型,以描述不同群体的认知传播及其障碍,希望能够使用该模型来预测可能的群体认知障碍,提出系统性干预方案,以改善群体认知传播。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初中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学生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和跨层级交互作用上得到一系列研究结论。学生的性别、非认知能力、学习态度、积极同伴、消极同伴、家长教育期望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会对其认知能力产生影响;高级教师比例、学校设施、学校不良氛围和学校地域也都会对学生认知能力产生影响;师生比、图书数量和学校设施与学生性别的存在交互作用,师生比和生均财政与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存在交互作用,高级教师比例、学校设施和图书数量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交互作用,家校合作和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件,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需要以此重新建构逻辑。探究家长参与提升学生非认知能力 进而阻断贫困传递的内在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链式中介模型,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参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学 生非认知能力四者间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家长参与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在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非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 的链式中介效应,两者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70.82%和10.95%,家长参与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直接和间接系数为0.37和0.042, 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家长参与教育是学生非认知能力建构的基础性条件,参与方式应顺应学生个体特征需要,同时,需重视学 校、社区、家庭三方的教育互助。  相似文献   

7.
阐释语境化教学和认知能力成熟度之问的相互关联.认为教学的语境化需要推理、假设和假设验证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认知能力成熟度才能得到提升.认知能力越趋成熟,对语境的理解就越为完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创造、选择和利用语境,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促进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口译行为看作一种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是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突破,它强调了认知在口译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口译理论研究的巨大变革。分析口译过程中认知能力与口译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口译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助于提高口译研究与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认知灵活性帮助个体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重构效应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认知加工过程。重构效应的认知基础认为较长的CSI能减少转换代价;通过神经基础研究,发现任务-规则激活高于线索-规则激活。多效应并存和抑制控制效应并存、重构效应与抑制控制理论融合、热执行功能的研究取向或将成为重构效应的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取227位受试对象,以性别和英语水平作为研究变量,对其程式话语语用能力展开实证探究。研究发现:1)受试者的程式话语语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识别与回应会话能力高于表达与发起会话能力且差异显著;2)女性受试者的语用能力普遍高于男性且差异显著,性别对高水平受试者的语用能力影响最小,对中水平组的影响最大,而对低水平组影响不大;3)男、女受试者语用能力的具体表征存在差异性,赞美、警告等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较高,而邀请、请求等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较低。程式话语语用能力在大学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认知能力与国际化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语文化教学是我国外语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然而目前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语文化导入方面,忽视了人对于社会文化的心理感知。人的认知源于人与大自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包括跨文化交际行为一般受其认知程度的制约。通过分析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的感知过程可以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是由交际者跨文化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把认知科学与跨文化交际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找到改革目前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国际化交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曹安 《南都学坛》2000,20(4):92-94
素质教育与社会认知这两个不同范畴内的概念并非平行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应包括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都能加快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在素质教育中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少应具备方法的多样性、阶段性、个性化以及时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依赖语境和心理认知的非言语特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必须要全语境化,通过语境解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口语语境的非言语信息促使交际者不断借助语境构成心理表征,使交际呈现出语言群体共有的特征和个体的差异。这些特征要求外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定真实的语境和符合心理认知的语言输入。  相似文献   

15.
学会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提高元学习能力 ,即学习者能否自觉地进行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调整 ,不断优化认知及其本身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机体 ,能够计划未来 ,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 ,元学习能力的认知构建极为重要 ,它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元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的构建 ;二是元学习能力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构建 ;三是元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良好的性别认知能力的起始阶段与关键时期。幼儿性别认知障碍具体表现为异性化模仿倾向、分裂情绪性困扰及跨性别类型化活动,原因包括个体先天生理机能反应、负性创伤事件的应激机制、重要他人的角色期待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角色定型。为了矫正幼儿性别认知障碍,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现代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身心交融的教育理念下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在体感交互的游戏活动中指导性别角色行为;在具身互动的学习环境下建构性别认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竞争情报分析中的认知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情报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报能力的核心是分析人员的认知能力.根据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观点,对分析人员的注意、编码、推理等认知环节中的情报认知能力进行了反省,认为当情报分析人员开始接触搜集到的信息时,认知就会对其分析行为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提高情报分析的质量,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 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数据库,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分解法,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老龄化趋势严峻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认知正常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认知评分也显著低于男性;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婚姻状况、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敏感性,农村男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自评经济的敏感性;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差异64.05%与性别自身相关,两性在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参与间的个体特征差异使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差异扩大。建议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等措施提供相关支持,缩小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从而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理论在系统化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萌芽、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和新人力资本理论四个阶段,新人力资本理论中对于非认知能力的探究,推进了人力资本理论脉络的新发展。以能力视角为线索,即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方面的内容,重新审视能力在人力资本框架中的地位,对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交际策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认知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可归为两类,即认知能力因素(包括计划与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与控制能力)和认知类型因素(包括分析型与整体型因素和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