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汪辉祖是清代誉满全国的绍兴师爷、幕学家与法律专家,他的幕学著作,阐述了清代幕业的技术原则与道德规范,提出就幕宜慎、律己立品、尽心事主、保民便民等见解。作为清代幕友的典范,其幕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清代幕府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刑名钱谷幕友的秘本及公开出版的律学书籍,对清代法律文化的发展和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律学秘本和书籍的产生、传播及演变过程,揭示了清代中国的法律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这些训练有素的民间法律职业人士的著述和出版活动,并成为日趋商业化的热门专业知识。而刑钱幕友通过学习、利用和出版法律知识能获得巨大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刑钱幕友虽然处于正式官僚体制之外,但在清代政治体系中享有一种连皇帝也对之忧心忡忡的巨大隐权力,这种隐权力主要来源于幕友对法律知识的控制。研究清代幕友和这种隐权力,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清代中国司法场域和法律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幕友虽非官员,却参与地方官员的机要;虽无法定的权力,但与权力相依傍。正是幕主与幕友的私属性、幕友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官员聘用幕友的广泛性,清政府采取诸多办法,对幕友及其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得幕宾之益,而不受其累”的目标。但结果并非完全如此,在晚清,国家对幕友则有失控的趋向。文章描述了国家与幕友关系的变动,概括了国家对幕友控制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国家对幕友失控的原因,并从这个角度探讨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论断,正确地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清楚地指出了文艺与社会生活和文艺与作者头脑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文艺与作者头脑的关系的研究,没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石长平 《南都学坛》2013,33(3):54-57
实践理性是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显在特征,形成这一特性的文化渊源是墨家实行实效的思想和儒家的实用理性。毛泽东的实践理性主要表现在他对生产实践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文艺与文艺创作主体的关系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和论述上。毛泽东认为:审美活动的根基和源泉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不仅是反映世界,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改造世界;现实生活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艺术与艺术创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逻辑延伸。毛泽东实践理性中的"政治",在根本意义上指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指向具体时空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小说广泛地反映了本地域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古代,神话更接近于原始,许多寓言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魏晋小说反映了江南士子蔑视传统、张扬个性的特点;唐人小说充满长江水文化气息;宋元小说多以市民为对象,表现了人性的觉悟;明代小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人性的张扬;清代小说则真实地再现了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在现代,长江流域最先受到西方影响,其文艺思潮复杂多变,反映社会更加全面深入,作家无论采用什么创作手法,作品皆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种不同形态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有较大区别。文艺包含道德的内容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道德以文艺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文艺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活动 ,道德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文艺忠实地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和政治为文艺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应当成为文艺与道德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作为言谈交际的先导,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不同的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导致了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了解称谓语之方略,比较英汉称谓语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论跨文化交际与社会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个儿童来说,社会文化语境是促使其成为本社会文化集团的一员的关键因素,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则是能否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话语的关键因素。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包括社会文化教学。本文首先界定了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等概念,接着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我国社会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建国30年的文艺批判事件的极端化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这种极端化现象生成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原因。现代性政治与文化方案之间的对抗和基于家庭伦理本位文化传统与个体之间的对抗是造成文艺批判极端化发展的两大原因。这种政治性的解读为人们理智审视文艺领域的社会事件和促进文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过程,认为各民族的居住模式与其婚姻、家庭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和住宅布局,是对其婚姻、家庭关系最形象的诠释,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13.
姓名作为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姓名反映了个体与家庭伦理实体的伦理关系,是家庭伦理精神的体现。近年来,人们对姓名的随意使用和更改,表现出对姓名伦理认同的缺失和道德自由的彰显,其深层原因是家庭伦理精神之式微、伦理——道德生态链的断裂。通过家庭的伦理回归、建立伦理与道德的价值生态,才能实现对姓名的伦理认同和回归。  相似文献   

14.
工作与家庭是人存在方式的两个维度。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工作与家庭冲突反映了人本真存在方式与现代技术文明所重构的人存在方式的冲突。"以工作为中心"文化严重侵蚀家庭生活,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哲学上、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反思现代"以工作为中心"文化对家庭的深层冲击,反思现代文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深刻认识现代技术文明入侵家庭生活并进而向个体生活的全面攻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远在旧石器后期,原始艺术就已萌芽,但最初的文艺表现的是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后来,文艺才逐渐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并发展到以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此时,文艺与道德开始联姻,同时,也为文艺伦理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清代,立嗣文书是立嗣继承法律关系成立的标志和保证。清代的立嗣文书有其一定的格式,主要包括立嗣人、立嗣主持者、参与者、立嗣的原因、立嗣的方式、结语与画押等几部分内容。清代的立嗣文书具有法律上的凭证意义和约束作用,而且立嗣文书的内容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及相关法律问题,折射出清代家族家庭关系问题和妇女的权利保护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为了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季幕府出现了近代化因素。在幕府机构设置方面,新式专业性局所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六房;在幕友选材方面,西学之才和买办乃至外国人逐渐取代传统士人承担起幕府的主要工作;在局所的属性方面,局所由原来的私人色彩日渐转换为官方性质。幕府在人才和机构设置方面所出现的专业化和职能化的趋势,造成了官幕一体的同质化现象。这种嬗变虽然是为了因应传统行政体制所无法解决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的现实需要,但是却无形中承担起了清代行政制度向近代化迁转的探路者的角色,进而推动了幕府由私室到公门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在个体崛起与社会风险并存的外部环境中,家庭生活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深嵌在家庭文化内涵中。 在中老年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伦理性价值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本要素,情感性价值是家庭成员的生活体验,工具性价值是协调个人、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平衡器,这一以家庭的伦理性价值为核心并协调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变关系的家庭生活方式可以称为“关系型家庭”。 与西方家庭的个体化相比,中国家庭生活变迁既呈现人口学意义上明显的个体化趋势,又突出伦理价值、情感性价值以及工具性价值在家庭中的重要功能,这是中国家庭生活变迁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学观念必须更新,这是大家谈论得很多的问题.文学观念的更新,首先是关于文学本质观念的更新.通行文学概论教科书是这样给文学的本质下定义的:“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或: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这是有缺陷的,并不能准确地揭示文艺的特有本质.我认为,指出这一点很必要,有现实的迫切意义,有强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通用的高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或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的基本原理》等),虽然吸取了近年来讨论和研究的成果,努力作了一些修改,更新了一些内容,但其基本框架则还是五  相似文献   

20.
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馗形象是横跨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连接古代和近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的文学形象,它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神化的人到人化的神两大阶段.钟馗形象的演变过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价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魔形象的发展形成过程和中华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内涵、文艺审美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