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渡之杰。” (王鹏运《花外集跋》)王沂孙确实是南宋末年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直可与白石、玉田相媲美,又与梦窗、草窗相比肩。而其词最受人称道的则是他的“咏物诸篇。”在《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中,仅咏物词就占三十余篇。这些咏物之作多寓托,所谓“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 (张惠言《词选》),“中仙最多故国之感”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 (陈廷焯《自雨斋词话》),等等。这几乎是清代词评家们一致的意见,然而,除咏物词之外,碧山另有几首以写离别为主的词篇,也流露了诗人的君国之忧,不无黍离、麦秀之感。  相似文献   

2.
《华佗传》是目前通行医古文教材中的常选篇目 ,其中某些词语因词语的虚化而易致误解 ,谨记数条展开探讨 ,求正方家。1 若当针 ,亦不过一两处 ,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 ,语人” ,病者言“已到” ,应便拔针 ,病亦行差。  ———注 :“行差 :将愈。行 ,将要”。 (以下注文皆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统编 6版《医古文》教材之《华佗传》)按 :“行”本义为行走 ,虚化为副词则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时态。训“将要” ,固然也是其用法之一 ,但据文意 ,病随针除 ,“行”为表承接之副词 ,故当训为即、马上 ,为较确。训“行”为即、马上 ,…  相似文献   

3.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无一出自史学著作,因而其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先秦文献和周代金文中作某父的人名颇多,清华简《耆夜》简2—3简文作“郘上甫”,从文字使用上,显得颇为费解,而且和绎(毕)公高、邵(召)公保睪(奭)、周公叔旦、辛公■甲等称谓比较,用字颇不工对。清华简《耆夜》篇存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耆夜》的时代和清华简的真伪,自然是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无法绕开且亟须澄清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4.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5.
杜甫夔州诗有不少写到食盐。如写于云安(云安唐时属夔州)的《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客居》中的“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写于奉节的《负薪行》:“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夔州歌十三句》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柴门》诗中的“风烟渺吴蜀,舟辑通麻上”,《滟滪》诗中的“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掷黄金”等等。此外,象《最能行》中所描写  相似文献   

6.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7.
一、由藉田法到税亩法的让渡 1. 按亩课地租和地税的先声 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因而耕种同样耕地面积所需劳力减少,奴隶生产方式“千耦其耘”、“十千为耦”(《诗》)的大农业经营形式,亦即所谓“田三品”、“三年一换土而易居”的烧田法(《公羊传》何休注》,在西周已逐渐转变成了“自爱其处”不易居的休耕法(《汉书·食货志上》)。至春秋时代,更逐渐为“家百  相似文献   

8.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9.
并比并并,等于说“比”,拙著《诗词曲语辞例释》已论及,见于变文之例者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伏愿圣枝万叶,圣寿千春;等渤懈之深沉,并须弥之坚固。”(412页)此例“等”与“并”互文,“等”亦犹言“似”。《降魔变  相似文献   

10.
王沂孙身伦名微,名不见史乘,生卒年无考。除传世《花外集》外,只有与其同时代的词人张炎、周密诸人有一些关于他的零星记载。张炎《山中白云词》之《琐窗寒·花外集题词》称他“能文工词,琢语峭拔”,“其诗清峭,其词闲雅”,可知王沂孙既工诗词,又善属文,然辗转至今,诗文尽铁,流传下来的词也仅六十余首,名《花外集》。花外者,盖竹边花外之意。一名《碧山乐府》,碧山是其字。又名《玉笥山人词集》,玉笥山人是其号,盖自张炎《琐窗寒》小序“余悼之玉笥山……”称谓而来。  相似文献   

11.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作品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罗丹《艺术论》吴文英(约1200—约1260)南宋著名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鄞县)人。著有《梦窗甲乙丙丁稿》。梦窗全词(除疑伪之作和失调名外)共计三百四十首。就数量而言,南宋诸词人除稼轩外,无人堪与匹敌;就质量而言,梦窗在造境、造语和协律方面亦有创建。然而,缘何梦窗词流传之深广却远不及周、辛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如沈义父所言:“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其二,如胡云翼所言:  相似文献   

13.
高中文言文中用到“面缚”的语句有以下两处:1.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2.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这两处中的“面缚”,课本均注释为“缚手于前”,不妥。这里“面”应为正反同词,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学通》云:“面,通偭?薄端滴摹?“偭,向也。”段玉裁注云:“偭训向,亦训背,此穷则变,变则通之理。”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相似文献   

14.
论曰:《人间世》篇虽已转向内心,但总体上说,还是相当注目于外部世界的,可以说,此篇内心、外在两个层面的阐述,其目的都在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小心谨慎地防止受到伤害。而《德充符》篇就不一样了,它所写的人是已经受到伤害的,它所注目的是受到伤害以后如何生活的问题,它以“德”作为人生的支撑点,这同《人间世》“求无所可用”的意趣已大不一样。应该说《人间世》比之《养生主》,确是转向了内心的层面,但还不完全,至《德充符》方才完全转向内心,并以明德作为这种转向之深入化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人间世》中,木材之木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籍之最》(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关于《郡斋读书志》版本,讹误颇甚。是书谓,《郡斋读书志》袁本为“宋代淳祐十年(1250年)初刻于宜春郡(属袁州),故称袁州本。”袁本确是宋淳祐年间刻于袁州,亦即故宜春郡,但当时的正式政区名并非宜春郡,而是袁州。我国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易郡为州后,郡制即废,宋时未曾再有郡之建置,因此,更无所谓州郡隶辖关系。那么,编著者又何来“刻于宜春郡(属袁州)”之说?  相似文献   

16.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五花马,亦名五花(马总),唐诗常见。何谓“五花马”,历来有二说:一曰“马之毛色作五花文(纹)者”,二曰“剪马(鬃)为五瓣”。近几年唐诗选本,不少选入了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高都护(马总)马行》、岑参的《走马州行奉送出师西征》三诗。释“五花”一词时,有主前说者,有是后说者,有二说并存者;力排“剪”说者仅萧涤非先生一人。本文试申萧说,辨“剪”,之非,并对萧注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审慎精密,足为原书增色,然千虑一失,疏忽之处,亦偶有所见。今就标点之有疑问者,贡献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宋书、明帝纪》(泰始五年)八月己丑,以右将军行豫州刺史刘勔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165页)按:“右将军行豫州刺史”乃二职,即右将军与行豫州刺史(代理豫州刺史),六朝时“兼”、“行”有代理义,刘勔原因资望不及而行豫州刺史,时积年资而为刺史也。(参见拙作《试论“兼”、“行”的代理义》,载《中华文史论丛》84年1辑)今标点既于“平西将军”后作顿号,则“右将军”后亦应以顿号隔。  相似文献   

18.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9.
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初夏,杜甫强支其衰病之躯自云安(四川云阳)往夔州(四川奉节),先居夔州山间及西阁、亦甲等处。次年春,得夔督柏茂琳照顾,就营瀼溪西岸之柑林,遂自赤甲迁居瀼西草堂;同时租耕公田于瀼溪东岸之东屯,故亦偶往东屯小住。同年秋,与有姻戚关系之吴郎自忠州(四川忠县)来,杜甫乃以瀼西草堂借与居住,自己则移居东屯之茅堂。《简吴郎司法》诗“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  相似文献   

20.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祖籍为宋代绵州巴西县(今绵阳市),父邓璋,流寓杭州钱塘县(今杭州市),因而生于钱塘。二十岁时,南宋灭亡。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被江浙行中书省任为杭州路儒学正,晚年做过国子祭酒兼经筵讲习官。卒时七十一岁。 邓文原比赵孟頫小五岁,诗文与赵齐名,两人关系很好,都是元代前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元史》说他有文集若干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6《巴西文集》的《提要》说:文原所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并未见传本。此本(指《巴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