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特色作论述,指出清是清雅和清旷;淡是思想感情的淡,诗意表现的淡和语言色彩的淡,以此形成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并指出深入浅出亦其精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的孟浩然,凭借其特有的清淡之风于“众星罗秋”的唐音殿堂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于当时、后世之影响尚可窥见。本文兹从其“清”落笔,分清新自然、清澹素雅、清远静穆三方面略论述之。虽孟诗亦裹挟雄浑豪迈之气,但仍以清淡为主要艺术特色。日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孟浩然《宿建德江》与华兹华斯《咏水仙》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西山水诗歌在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渊源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其与佛教的结缘,不仅较“诗佛”王维为早,而且还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佛教诗。盂浩然的佛教诗,虽然不乏运用“佛家语”以进行言说佛理者,但更多的则是在借“佛”为题进行山水景物描写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佛家生活的崇尚与向往。而“弃世慕佛诗”,则是孟浩然“仕进失意”后的一种产物:孟浩然与王维的佛教诗,虽然均极具审美价值,但孟诗中的佛理成分,却明显地较王诗要弱化许多。二人的佛教诗,对于开拓唐诗的题材、丰富唐诗的内容、促进唐诗的繁荣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孟浩然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可从感情来看,孟诗大都并不平静.他是一个不善于理性反思、不喜欢节制感情的诗人.仕进无缘的焦灼,羁留异乡的孤苦,宴饮聚游的欢洽,放情山水的逸兴,在他的诗歌里都可以形成浓郁激越或畅茂飞扬的感情之流.孟诗的魅力不在淡、静、幽、远,而在于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叙写生活与感情的本然状态,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9.
四川九寨沟自然景观美绝天下,是联合国认定的人类自然遗产之一.国内外游客每日到九寨沟造访者不下三万人.联合国为保护这一人类共同遗产,曾定每日游客以6000人-12000人为限度.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厚.只要布局上作"以片衬点、以点带面"考虑,投入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势利导即可开发出至少七大旅游景观,既使"朝拜"九寨沟的客源不至流失,又能为九寨沟分流减压.  相似文献   

10.
龙岩市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精髓有机结合的原则规划绿地系统,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缺乏从整体上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建设的把握,地域文化传承虽提出了总体的思路与方向,但规划方案相对简单,未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较弱。因此,应该顺应自然山水,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规划,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承扬地域景观特色,以更好地完善和深化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考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越剡之游 ,可见其一生曾三游越剡 :首次在开元十三年 (72 5 )春至十五年五月 ,始程地为襄阳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秋 ,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 ;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 (735 )春 ,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孟浩然第一次游越剡时于广陵与李白相识 ,并在永嘉乐城与乡友张子容会晤 ;“自洛之越”时与崔国辅在山阴过从一时 ,并相约翌年春再会越中 ;第三次由襄阳始程途经江夏时 ,再会李白于黄鹤楼 ,李白以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送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创作不是简单地图解自然和时代,必须遵循艺术法则、运用艺术手法把画家对自然、时代等的感受、思考和迁想妙得,融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使生动气韵鼓荡于其间,真正表现出感人的力量。因此,应自觉向传统艺术回归,自觉关注生活,同时汲取南顿与北渐精髓,打破地域局限,融合南北精神,完成从自然之景到心象之境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文心雕龙·物色>基础上,分析了"物色"的涵义及其演变,凸显了"物色"概念"富有情趣和生命力"的特质和内涵.从中国古代"气化"生成理论和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观点入手,认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感物"、"心物交融"以及物色描写等过程都不离生命的场域,是生命自身的言说.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的山水田园景物诗,总体上表现出清拔旷远之美。其内容包括三类:一,身在世途,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欣赏;二,归隐息机,体味田园风光;三,亲近释道,寻幽访选,寄情山水。这些诗“清不减贾岛,润更过之”,在“清”中又自有特色:清中有明丽鲜媚,故而不寒瘦;静中有生机活力,故而不死寂。  相似文献   

15.
王维和孟浩然二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同有严重的山水嗜好,同有乐山乐水的游历,最为相同的是他们的美学趣尚和艺术追求,但是二人风格表面相同而实质上迥异.从情感发生学的角度切入,比较二人在同样的"物使动力"下而由于受动之心的品格只是部分的相近,形成了"心"的受动方式的差异,即审美观照方式的差异,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因此一个静空神远,一个清逸古淡.  相似文献   

16.
严重自然灾难发生后,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人们对到灾难发生地旅游产生犹豫,影响了旅游意愿和旅游决策。弄清游客流失原因与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对于灾后赢回游客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研究缺乏对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笔者以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为例,通过结构方程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在冷静思索卢梭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异常激烈的批判之际,综合分析他的感性观、理性观和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倾注了毕生精神与情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人的解放.今天的教育力图冲破普遍理性主义的樊笼,追求个人自由完整的发展以及个人与他者、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正可以从两百多年前卢梭通过"自然人"而描绘的教育理想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8.
哲学自近代以来的衰退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但进入21世纪后,因为自然科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似乎无法靠自然科学本身加以解决.自然科学引发的这些困难,或许是哲学的机遇,因为自然科学与哲学在21世纪面对着共同的任务一是预防和控制自然科学不利的一面,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三是预防和控制虚拟世界的不利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