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韧于现当代文学的“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思潮,同时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与其说是古典文学研究被动地接受了邻近学科的影响,倒不如说是这一思潮也契合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向更为恰当。就现当代文学领域对问题的提出来看,只是针对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发的,是出于做翻案性批判文章的需要。其实无论是对于现当代文学还是对于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事情恐怕还不是急于做翻案文章,当然这种工作也是必要的;而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批评模式,重创新的文  相似文献   

2.
陈刚 《南都学坛》2008,28(1):F0003-F0003
近几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借助于新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所做的各种探讨,将学科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其中,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张新科教授新近问世的论著<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汉代文学>便是这类成果中颇富于个性、很有学术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的重要著作,总体上看,这部论著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分三个部分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首先揭示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认为诞生于80年代初的这一文化思潮是对“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双重扬弃,强调对文学本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研究。其次,讨论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研究”的新历史观问题,指出格氏的真实意图在于打破传统的“历史一文学”二元对立,将文学看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性最精妙部分的文化力量和符号系统,而历史与文学共同构成一个“作用力场”,并使那些伸展的自由个性和升华的人格精神在被压制的历史现象中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最后,阐释“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即“跨学科研究”性质、“文化的政治学”属性和“历史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化诗学”事实上是延伸发展了一种“历史诗学”的概念,表明文学批评中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评方法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古代小说研究是在“经世致用”和文化──学术两大思潮的作用下进行的,文化一学术思潮出现于“五四”与“新时期”,构成了本世纪文化-小说研究的两大高峰,经世致用思潮风涌了近八十年成为贯穿两个高峰的主线。它将学术的多元扳向单元,将学术文化拉向政治实用,最终走向学术消融于政治的死胡同。经世致用思潮的流变及其政治-小说研究可分四个阶段有五大教训,“实用理性”是产生上述现象的文化根源。还原与阐释是这一学科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课堂教育、论著出版、新闻报道是实现上述参与的主要途径,而还原的无止境与…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4日至6日,全国第四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既有对“区域文化与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宏观探讨与学术反思,也有对不同层面的区域文学现象的个案研究与理论阐释。研讨会进一步彰显了重庆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香传》与中国古典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香传”不仅是李朝文学领域中最好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学遗产之一”,“并且也应当看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世界性的不朽杰作之一”。具有这样的文学价值和地位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透发着来自鸭绿江、图门江彼岸文明古国的文化思想气息,诚然,这没有冲淡或委婉地否定了《春香传》所呈现出的“较浓厚的民族特色”,只是说,它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坚实的文化存在 ,但同时也是一个虽然美丽却又斑驳繁复的文化探险领域。在一个强大的父权审美机制下进行写作的文学女性 ,保持着自身独异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思辩意识 ,以女性敏感而幽闭的心灵在“沉默”中顽强叩击“世界”与“历史”的真相 ,以“清丽而越轨”的笔致书写出属于“女性”独有的身后那段被男权文化驱逐压抑着的历史处境和现实的生存困境。穿越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外部表象诸如“私人化写作”、“审丑意识”、“文化建构”、“姐妹情谊”、“母女关系”等等 ,思索考察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将会发掘出一个具有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中亚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裔文学艺苑中的一支奇葩,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色彩不但显示了其在世界华裔文坛中的独特性,还启发我们思考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东干亚文化与世界华裔文学的关系。深入研究中亚东干文学,对世界华裔文学研究具有拓展新领域和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彝学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3年 1 1月 2 5日即巴金诞辰 1 0 0周年纪念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围绕“冲突与整合 :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发展研究 ;现状与走向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三个议题 ,出席大会的省作协、省文联、省社科院及成都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 ,作了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发言 ,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化研究大体是在中文系的文艺学专业中酝酿而出,它在各路西学交锋往来的背景下,作为具有极大开放性的交叉学科进入中国学术语境,以及其和文学研究的恩恩怨怨等,都可见出一种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必然性。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大体经历了谴责声讨、翻译引进,以及本土化三个阶段,而大众之对日常生活开始形成的“文化”的和“美学”的态度,一个直接结果是见仁见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所以成为一种学术话语,离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语境,一切貌似中立的分析将显得言不由衷。如果说文化研究本土教材的面世,可视为对文本细读和理论概论这两个文化研究的文学渊源的超越,但对于建树具有中国自己特征的文化研究学科,本土化并不是唯一的路径,相反西方理论的充分引进和消化,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流散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全球化研究、后殖民批评和后现代思想相互激荡,成为新世纪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文学等广泛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批评研究的一大学术生长点。如果说,流散是人类文明一种古已有之、于今更显重要的现象,而流散研究是对这种现象的回应,那么本期选题就是对我国新世纪以来兴起的流散研究的积极介入。  相似文献   

14.
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元代卷)(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中,对10世纪-13世纪的中华民族文学、文化的动态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以往文学史编撰仅注重纵向历时性研究,而忽视横向共时性研究的局限,以“图志”的形式,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方式引入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19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再解读、对1980年代文学的新探索、对21世纪以来文化现象的新阐释。而这种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新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主体性”的意识,伴随着这种主体性建构自觉的是“认知中国”的清醒努力。在方法论上,这种文学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化”原则所要求的“反思性”和“总体性”为指导,来探寻新时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政治阐释学实践,也是一场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范式革新。为此所提出的“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的新思路、新论断,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努力。这种在自觉的新研究方法指导下的领域重构,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文学地理研究、现地研究和空间批评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兼顾与重视,而数字人文天象模拟技术独特优势的显现更为其独立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契机。论文在学界研究个案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学天文”这一概念,认为古典文学天文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文学的天文”,具体体现在作家的天文时空观念和时代背景等“外层空间”问题;二是“文学中的天文”,主要是作品的天文意象空间批评所面对的真实与虚构等“内层空间”问题。论文还对文学天文研究的知识“求实”、数据“求广”、技术“求新”等发展方向展开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文化,其标准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先进的文化。古典文学研究的价值大体可以概 括为两个方面,即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研究的科学价值。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我们曾过分强调 其社会价值,80年代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调整和反拨。但同时又产生了忽略其社会价值的弊 端。如漠视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回避价值判断等等。在对学科自身的审视上也存在着一 定的偏颇。鉴于此,有必要重新探寻古典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并以此为支点,阐扬它在当 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使古代文学研究在新的世纪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建设我们的先进 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本刊2001年第3期曾就这一问题组织过一次笔谈,其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今天,我们再次选发一组博士生的文章,以期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本期《学术新论坛》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传统”与“断裂”的困惑》,对近几年文学研 究中出现的一些否定“五四”的议论进行了思考,颇有启迪,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新诗成为文化研究对象的理论依据,在于文学与文化间“割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如果说哲学、科学偏于诉诸一个文化整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伦理学诉诸一个文化整体的行为方式,那么,文学则偏于诉诸渗透于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情感方式。因对社会心理具有潜在的广泛影响,文学在文化结构中所据的具体位置和发挥的实际功能,被视为文学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学者认为: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份,但并非一切文学现象都足以升格为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价值是深刻、稳定擅久的。”①质言之,没有真正影响文化结构演化的文学现象,理论上不能…  相似文献   

20.
“泡沫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影视、学术、文学和网络等方面,对青少年和成人都产生很大的危害。“泡沫文化”产生的原因有社会、文化需求、文化体制等。可以从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体制建设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来防止泡沫文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