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杨丹  陈晓妆 《云梦学刊》2010,31(4):152-156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相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府向媒体提供信息不充足,甚至隐瞒、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健康发展;二是新闻媒体要通过矫治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创新政府新闻报道形式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矿区有近70万石油职工及家属,在矿区医疗、通勤保障、公共交通、物业管理等服务方面,存在着事关民生等诸多热点及焦点问题。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重视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对矿区服务的有效监督;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协调矿区企业与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需要维护矿区形象,提高矿区服务企业在公众中的美誉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与美国媒体的"公众新闻"具有某种表象的、话题式的联系,但两者兴起时面临的环境压力完全不同。社会制度层面的差异造就了这两场新闻运动运行的不同方向;公民社会资源的厚薄、社团数量的多寡,也使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议程支撑。尽管民生新闻不可能成长为美国式的公众新闻,但后者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仍然给转型中的民生新闻的提档升级以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社会矛盾丛生的复杂现实和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党性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承认人民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全新问题意识。其主要观点为:新闻党性中的主要矛盾是党—新闻事业—人民的三边关系,人民利益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新闻党性要求媒体实现对党和人民利益的双重代表。在新形势下,新闻党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式而不是训导式。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为本"是胡锦涛新闻党性思想的鲜明特点。"以人为本"新闻党性思想的实践途径包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工作方针,以"和谐"精神为内核的舆论引导手段,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新方法、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生新闻的进一步的发展,最先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也成为了中国近几年来的一种新闻样态。公共新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受众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众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公共新闻能够产生和真正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它需要新闻媒体和政府、受众三方的配合。公共新闻在中国发展的条件还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公众参与呈现出"媒体驱动型"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有六:区域性和片段性存在的公民社会;媒体公共领域的生成与初步发展;媒体管理初具社会法团主义特征;新闻专业主义的激发和规范作用;走向"善治"对媒体的现实需求;达成"审议民主"需要媒体作为.本文是一次尝试性的归纳,具体细节尚有待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闻泛化成为传统媒体网络化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现象最早出现在商业门户网站与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探索与改革之中,兴盛于移动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强势崛起之时。新闻泛化主要表现在传统新闻价值观念淡化、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三个方面,实质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交融的状态。新闻泛化不是偶然的新闻现象,而是媒介技术变革、社会文化变迁与后现代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在实践层面拓宽了传统新闻业关注的目标领域,却弱化了专业化新闻的公共价值追求,并由此对传统新闻观念与新闻理论研究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新闻泛化,新闻理论研究应该"下沉"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回应新闻业在面向更广阔生活世界时的现实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对专业化新闻的轻视,而是要努力在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新闻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公共新闻实践的内涵与边界问题,并通过典型公共事件论证中国媒体已具备公共新闻实践模式,即在公共冲突性的事件报道过程中,在新闻监督的基础上为冲突双方提供间接表达与参与、协商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公共问题提供决策或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9.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伦理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及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新闻工作者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同与受众、有关当事人、竞争对手的关系失衡有关.因此,必须力戒违背新闻伦理的行为,努力做到:将新闻伦理规范内化成从业者的精神品质;既有关于新闻伦理的原则性规约,又根据新闻活动的要求将有关规约具体化;形成有利于媒体坚守新闻伦理的社会氛围,实施有效的媒体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人格权,即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的冲突;重提新闻专业精神是协调该冲突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文依托公民新闻迅速兴起这一契机,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对公民新闻的具体个例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新闻博客的主体表达方式的新突破带来的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并分析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本质和意义。同时,对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公民在不远的未来定会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史学界不断反思对于新闻史的研究,提出新闻史的研究必须突破"革命史"、"政治史"的束缚,继而转向政治传播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多维度发展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加倾向于深挖史料,注重对媒介史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诸如文化学分析的方法、叙事学方法以及量化分析的方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的范围和角度而言,其研究范围之广、角度之新颖堪称空前。此外,对于专门史、个案和专题、新闻学教育以及新闻人物的研究也比之前更加兴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报业经营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系统而言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经营改革的制度变迁经历了恢复广告、自办发行、增张扩版、兼办都市报、组建报业集团、国内报业资本运营等六个阶段。与政府主导的国企改革略有不同,我国报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过程体现了以诱致性变迁为主、政府主导性变迁为辅的渐进性变革特性。由于初始条件和改革成本的制约,今后我国报业经营制度的变迁方式仍将选择渐进式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闻活动”是理论新闻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性范畴,是最为抽象的、一般的新闻学概念。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说,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做新闻活动;从狭义上说,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才能叫做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生存发展环境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立精神关系、实现精神交往的一种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构建起的“一站式政府”一经提出,其服务模式的构建便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响应。“一站式”服务范式下一系列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回应与社会效益、减少政府与公众办事成本的理论与实践凸显了这一服务范式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各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特别是为‘‘电子一站式政府’’运作所作出的努力将推进“一站式政府”服务模式的开展。“一站式政府”柔性、人性、便捷的服务模式也有利于缓和当前我国当前政府改革和社会转型方面凸显的矛盾,有利于我国既定的“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根植于西方宗教土壤的反智思潮已有数百年历史,当今已然成为西方传统与文化痼疾之一。它若隐若现、此消彼长,同时也受到现实政治投机与民粹主义泛滥的裹挟与拖拽,蕴藏着强烈的投机性和目的性。此次新冠疫情期间,西方媒体中大量反智报道,不仅有忤西方媒体自身喻为行动圭臬的新闻“客观性”,降低了受众的认知水平,而且还动摇了政府的执政权威和国家治理信誉,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以新冠疫情期间西方反智报道为研究对象,对西方反智媒介言行及危害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报道与健康传播提供可规避之途、可依赖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再次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体现了西方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这一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客观公正原则、新闻自律等系列问题。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涉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而公平的实质即利益分配问题,人民大众对民生的满意度如何是与一个社会的公正度密切相关。在改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其核心是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大力发展经济,如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