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的生平,学界尚有一些问题未完全澄清.在研究他的相关论文论著中,一些错谬之处被广为引用,而这些问题与赵孟頫出仕元朝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辨明赵孟頫生平事迹中尚未澄清、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很有必要.本文主要考论了三个问题:赵孟頫在南宋是否真正出仕?赵孟頫的婚姻状况、赵孟頫的子嗣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试析赵孟頫的心态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代,赵孟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贵族”。他的宋王孙身分以及超越常人的才华风度,博得了元统治者的始终优容,使其产生知恩图报、赤心输诚的感恩心态。另一方面,同样是宋王孙身分和过人的文采风流,却使得他身遭猜忌,始终小心翼翼而不得大用,更难摆脱故国之思和失节自责的折磨。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孟頫心态之复杂性亦同样超过了常人。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于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后期出仕为官,初入大都便经历了权臣桑哥事件的始终。随着元廷政治变化的波诡云谲,赵孟頫的从政心态发生多次变化,并逐渐认识到复古道以提振士气的重要性。在南北往来基础上,赵孟頫积极打通两地文化差异,在文学上主张"宗经"复古;在书法上推重"二王",追求晋风;在绘画上标榜王维,对近世士夫画做出大胆改革。赵孟頫借文艺复古道的努力,显示出深刻的现实思考,无论是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还是以高尚人品为基础的书画艺术,都对净化元初文艺创作,开启一代新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书法历史的进程中存在着宽容性和严谨性的两大现象,以赵孟和蔡京为例。赵孟頫的书法在后代影响巨大并备受推崇,而蔡京的书法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还遭唾弃。其主要原因在于赵孟頫成为贰臣只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已且未作祸国殃民之事。赵孟頫倡导全面的复古,为保存汉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赵孟頫不遗余力地提倡"二王",重新建立书法经典的权威和法制,为书法的传承和保存做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蔡京恶贯满盈,天理不容,严重违背了儒家的道德观念,走向了人心所向的反面。本文通过对赵孟頫和蔡京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历史的宽容性与严谨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有元一代,隐逸情调遍被朝野。且不说书会才人,也不说沉抑下僚,志不获展的小官,就是在朝人员对隐逸依然有深情的向往。卢挚官历少中大夫、河南路总管、江东道廉访使等等,可谓显赫。然而他向往的是:“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沉醉东风·闲居》)。赵孟頫,元仁宗遇之甚厚,但他一生很苦闷:“昔为水上鸥,今为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杭”(《罪出》)。充满着尘网限制下的痛苦,“我丧我”的悲哀。他向往“何当与子扁舟去,共挽清溪浣客衣”,因而最仰慕陶潜:“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  相似文献   

7.
宋贤 《江淮论坛》2014,(1):188-192
元代赵孟頫喜欢画渊明像时并书《归去来辞》和将渊明的绘事独立片段,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呈现。他画陶甚勤,有所寄托,笔墨下的渊明呈现出一种生拙混融,简率萧散的风貌,元代学习和后世题跋赵孟頫陶画的画家、诗人不乏其人。元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表明陶渊明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整理<戴表元集>的过程中,发现戴表元与赵孟頫的交往是元代文化的一种奇特现象.他们两人社会地位悬殊,成就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自从初次交往起,其友谊却持续终生.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本文认为他们一生中见面次数不是通常所说的五次,而是至少在八次以上;他们的交往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而是完全平等的情感交流;相互钦慕是他们交往的逻辑起点,而相同的生活态度、艺术见解以及多才多艺则是维系他们友谊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赵孟頫的古典主义表现了一种艺术上完美的理想状态--中和之美,其思想的内涵是一种主客观统一的理性精神,具有纯净、优美的表现形态.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的健康因素,也是一种维持民族艺术传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史上有南北两宗之说,但没有西部画派.元赵孟頫题范宽<烟岚秋晓图>时说:"所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实际上范宽所画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山川,他当时从南京移居终南山、太行山中,"对景造意".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本”的问题,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上下功夫;解决好“行”的问题,在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下功夫;解决好“能”的问题,在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上下功夫;解决好“净”的问题,在清正廉洁、干净做人上下功夫;解决好“俭”的问题,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下功夫;解决好“情”的问题,在对群众、对事业的真感情上下功夫;解决好“真”的问题,在讲真话、办实事、敢认真、直面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自南朝谢赫"六法"确立了古典绘画以形象为中心、笔墨服务于形象的规范后,古典绘画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元代,书法介入绘画,古典绘画出现了异常现象。从赵孟頫到董其昌的系列绘画作品告诉我们:自元代至晚明,以形象为中心的古典绘画规范正逐渐发生量变,进而质变成以笔墨为中心的文人画规范。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眼睛是与心灵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古代的语言文字,就会发现:古人的心目中,眼睛与心灵的关系远比现代人所认为的密切。 <一> 汉字中有这样一组异体字: “愕”与“(目咢)”; “睓”与“(忄典)”; “慎”与“(?)”; “愦”与“瞆”; “怅”与“(目长)”; “慻”与“眷”; “瞠”与“憆”; “(目沙)”与“(?); 在这组异体字中,目与心作为表义偏旁可以互相替换。汉字的表义偏旁与字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与“心”可以互换,说明两者有着共同之处。而在“心眼”、“心目”等一些词语中,“眼”、“目”作为词素,其意义实际上已经与“心”很相近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文字现象呢?这无疑只能从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4,25(4):115-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什么”、“怎么”的研究非常热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怎么”的来源;“什么”、“怎么”的语法结构;“什么”、“怎么”的语法意义及语法用法。  相似文献   

16.
腐败时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辂 《中州学刊》2006,(4):110-112
在腐败问题上,“寻租论”、“制度源头论”、“功能论”和“无法根治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但这些观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容易误导人们的行为。“寻租论”颠倒了腐败和“租金”之间的因果关系;“制度源头论”忽视了社会环境和人的因素;“功能论”是一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的谬论;“无法根治论”没有认清腐败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的画最为元人所称,被认为是"元四大家"之首,而董其昌则将倪瓒替换之.倪画在元代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明清两代,人们因其人品而推重其画,又视之为逸品的典范,入之于南宗画统系,受到明清画坛主流的推崇和模仿.人品之高与画道之变,最终确立了倪瓒崇高的画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墓竹简》中共有15个介词,引进工具时,只使用“以”;引进对象时,多使用“於”、“与”、“乎”和“诸”;引进原因时,多使用“以”、“为”和“由”。“以”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工具,其次是引进原因;“於”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其次是引进对象;“为”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原因;“由”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和时间。一些介词在用法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如“与”只引进对象,“于”只引进处所,“诸”只引进对象等。  相似文献   

19.
《全元文》所收赵孟頫文辨误四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元文》所收赵孟頫文有四百余篇,为迄今所收赵文数量之最,但笔者通过考证发现,至大三年《书道德经跋》、至治元年《题王摩诘高本辋川图》、至大四年《题仲穆茅山西墅图》、元贞四年《跋宋徽宗摹唐人明皇训子图》等四篇系为伪文。  相似文献   

20.
尹焕三 《齐鲁学刊》2007,(1):125-128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阶层涵义的界定主要有“等同论”或“并列论”;“细化论”或“延续论”;“职业论”;“特定论”;“收入论”;“时代论”;“二重论”。其观点都有各自的立论依据,但又都存在片面性。对社会阶层科学内涵的认识应在社会演进这个变动视野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来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