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3):119-124
《奉天靖难记》是明代永乐初年官修史书,记载了"靖难之役"爆发原因及战争进程。《奉天靖难记》以"春秋笔法",表达否定建文帝正统地位的立场,并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建文君臣,美化朱棣,其目的在于为朱棣"靖难"和篡夺皇位的行为制造合法性依据。虽然不能将《奉天靖难记》视为信史,但其对于"靖难之役"和明史研究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奉天靖难记》是明代永乐初年官修史书,记载了"靖难之役"爆发原因及战争进程。《奉天靖难记》以"春秋笔法",表达否定建文帝正统地位的立场,并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建文君臣,美化朱棣,其目的在于为朱棣"靖难"和篡夺皇位的行为制造合法性依据。虽然不能将《奉天靖难记》视为信史,但其对于"靖难之役"和明史研究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的创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分析陈垣对山西云冈石窟寺的研究、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关于《四十二章经》译撰时代的讨论、清初宫廷与禅宗史的研究,是运用"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研究佛教史的典范,从而确立他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林的《腹地》是一部反映冀中抗日根据地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后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建国伊始因《文艺报》的批判而受到文学史的遮蔽。但作为迄今为止描写抗日战争最真实、最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腹地》不仅展示了王林独特的艺术创造,及其向"伟大的作家"迈进的雄心,而且它对历史的"原生态"想象和再现,使其成为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记物语中经常会引用或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但不是为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而是为了陪衬物语中的故事内容特意穿插进来的章节,因而其记述并不严格忠实于中国的文献史料。中国文献中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物语中会被分解、重构或虚构,以适应物语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需要。日本历史上军记物语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史诗"的《平家物语》,记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借用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从史料运用和日本的文学传承等方面来看,《平家物语》中的苏武故事突出反映了物语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借用或改编、分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其泰 《人文杂志》2012,(4):112-122
班固在东汉初撰成的《汉书》,是一部为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认识:一、从南北朝至两宋"《汉书》学大兴",其中包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表明《汉书》对前代文化成就加以总结,又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二、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新格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难题,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得以实现;三、在记载内容上,班固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两汉之际盛行的图谶神秘妖妄之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片《阿甘正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早期三十五年来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现。本文着重对影片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按照出现的顺序进行介绍分析,回顾当代美国历史和社会变迁。阿甘的人生历程实际上是当代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他本人因此成了“当代美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有的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注重其体系的建构。这并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实的历史。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和晚期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其早期关注的是其理论的制定,而在其晚期,他们注意的是理论制定之后,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贡献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参见《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制定》(《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那么,恩格斯晚年在唯物史观理论上也有一个重要贡献,它就是唯物史观的"三位一体"理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唯物史观理论自身的理论创新,又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供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需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指导,又需要这种"三位一体"方法不断地理论创新。本文的任务在于探讨恩格斯从对原始基督教历史"三位一体"的研究中制定的唯物史观"三位一体"理论。  相似文献   

9.
客观主义的幻灭和《大公报》的历史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骂大帮忙"曾经长期被用来作为对新记《大公报》所持的评价。本文从办报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历史表现两个层面来对《大公报》这一历史评价重新进行审视与分析,认为《大公报》的历史作为并非是"小骂大帮忙"寥寥数字可以概括的,并提出历史遗产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本栏目的七篇论文,初看似乎彼此间毫无关联:在时间上跨越了古代史到当代史,在内容上涉及古罗马史、法兰克史、德国史和苏联史等,在专题上则涵盖了文化史、社会史、政治史和史学史等。但如果细心观察,可发现各篇论文恰好关涉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史、现当代史  相似文献   

11.
徐松的《西域水道记》是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通常的记载以龙万育撰序的时间为依据,认为《西域水道记》刊刻于道光三年(1823年)。日本学者榎一雄最先考察出邓廷桢序文的署衔是判定《西域水道记》刊刻年代的标准,因此推测其最早的刻版印行年代是在道光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35~1837年)。笔者根据《西域水道记》的引文内证,推翻道光三年说;又据徐松与李兆洛的通信外证,确证《西域水道记》最初刻成于邓廷桢任两广总督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它反映了徐松、邓廷桢等道光时期的知识群体敏感的学术经世意识。  相似文献   

12.
《竹书纪年》所述"五帝"、"三王"史,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重视构筑历史的时间及空间组成。二是重视描述这一时期的权力争夺,尤其是贯穿于其中的政治阴谋。三是大量记载王朝中央与周边其他民族(或部族)的和、战关系。《竹书纪年》的这些历史关注,是战国时期各种"现实"关注在历史叙述领域的延伸。战国时期历史叙述的成熟,伴随着历史知识的"再造"。分析这一"再造"过程中出现的"话语事件",对于估量战国史学文献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其泰 《东岳论丛》2019,40(3):138-144
出土简帛文献所记载的史事可谓琳琅满目,《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史事,《系年》记载史事始于周武王克商,一直写到楚悼王的历史,《编年纪》所载起自秦昭王元年,止于秦始皇三十年。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二千余年的珍贵史料,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相继重见天日,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确凿的史实。从历史编纂学角度看,《春秋事语》《系年》等显然无比宝贵,将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进行互证,能推进先秦时期史书体裁、体例特点,历史叙事的风格,古代华夏民族重视历史撰述的传统这些领域的研究,并提出诸多新的课题。这就亟待史学史、文献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张小也 《江汉论坛》2012,(9):104-110
湖北江夏地方的民间文献《灵泉志》记载了明代当地所谓"八大家"为反抗楚藩占据灵泉山而与之发生冲突的过程,其中的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早期地方社会的秩序和土地权利的依托,对于我们将这方面的研究向更早的历史阶段推进,从结构性认识变为历时性认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春秋》的记整个国家之事,发展到《晏子春秋》的专记一人,体现了战国时人对个人价值和重要人物历史作用的肯定和重视。这种写作体例对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它既不同于先秦时期思想哲学类著作的重在思想阐发,也不同于其它历史类著作的记整个国家之事,而是集中笔墨于晏婴一人,记其言行轶事,并塑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先秦散文著作中独具风貌,启发并滋育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一大"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宏大叙事势必压倒琐屑的私人叙事,就具体的回忆而言,一种态度是努力弥合距离,另一种态度是尽力拉开距离。就前者而言,又有两种不同的姿态,一种是回忆者倾力转向过去,力图站在过去的时空中叙说,另一种则是回忆者岿然不动,只是把眼光投向过去,从而也就似乎在把过去的事物拉向回忆的当下。意识形态在文本中无所不在,与此同时,每每有某些字词逃脱出意识形态的掌控;审慎的态度和细节的关注不一定能冲破意识形态的迷障,但也至少能够提示星星点点的亮光。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回忆行为,每篇文章的出场顺序不是偶然的,应是体现了邀约回忆的先后顺序,此一顺序展现了历史场景中的中心和边缘。《"一大"前后》在客观上具有祛魅的功能,为对历史的新的想象和期待开启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青史》主张的藏传佛教后弘期起始年是公元978年,而不是918年,这一年代应该置于文本的整个年代记述系统中加以确定和认识。对《青史》所记年代的可靠性应该分期看待,前弘期的诸多年代记载源自汉文史料,但作者使用时却往后误置了一个饶迥60年,而后弘期的诸多记载则基本可信。  相似文献   

18.
安家琪  刘顺 《殷都学刊》2013,34(1):58-67
"记忆"是立足当下而对过在的反思与重构。个时代对历史记忆的生产、传播与重新唤起成为"在之中"的个体诠释"历史"、传承"记忆"、确立自我认同与应对当下危机的重要途径。《全唐诗》中南朝记忆的书写,包含唐人对南朝人物从文采炳焕到风流韵致的述说、对亲历或是想象中"亲在"之南朝地理坐标的追忆与对南朝历史事件道德主义式的评判或基于"历史循环论"而对"在历史中"之个体命运、感受的把捉,对南朝记忆记的书写记录着诗人在危机之下重新确立自我认同、并从传统中寻求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期许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
小说《铁道游击队》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说故事所讲述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对历史真实的忠实记录;然而我们重新去阅读有关史料,却又发现了许多值得商榷的疑点问题:是《铁道游击队》营造了"鲁南铁道大队"的光荣战史,而不是"鲁南铁道大队"成就了《铁道游击队》的艺术辉煌!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之间,是艺术拯救了历史并使其具有了"真实"性,它生动地反映了红色经典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代生 《东岳论丛》2022,(7):78-85
楚申舟过宋被杀是春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邦交关系的系列反应,《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文献都有记载,但所记又有歧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也记载了此事,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得出近真的史实,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方式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楚庄王为惩治宋国谋划已久,申舟过宋被杀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有着复杂的个人和邦交利益纠葛,各诸侯国为此征伐、盟会、出使,忙得不亦乐乎,各方的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