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题元准则,句中谓词所蕴涵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且只能分派给一个论元。通过考察分析认为,现代汉语的兼语句、连谓(动)句、述结武谓语句的句子结构都是符合题元准则的。有人认为,在上述这些特殊的句法结构中一个论元NP可以带有不止一个题元角色,这只不过是人们忽略了这些题元角色并不是同一个谓词的题元角色所导致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
论句子语义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句子语义学中的时体态式、情景类型、参与者、题元角色和句子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和理论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时体态式还需要跨语言研究;情景类型可以结合动词的语义和时体;题元角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指出句义的研究不但要形式化,而且要很好地结合自然语言,找出消解模糊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作格动词(反向使役动词)是潜在及物动词,通过非使役化,由原生使役动词转化而来的非宾动词,属于派生的不及物动词.与原生非宾动词不同,非使役化压制了及物动词的外部题元,使其施事角色要么隐形存在,要么显形地成为降级题元,充当介词补语.  相似文献   

4.
英语动词学习的难点之一在于弄清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上述两种关系可以通过动词所联系的题元角色部分地表现出来。通过对表"移动"义的英语动词所关联的典型题元角色的语义描写,揭示了这类英语动词的不同义项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即均可区分出本意的移动和喻义的移动,且喻义的移动有强弱之分。然后通过对动词的题元栅分析,说明同一英语动词的不同含义在句法上的不同映射。研究表明,题元角色虽然不能直接而准确地预示英语动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种种格局,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能浓缩同一动词不同义项在语义特征方面的共性。认识这种语义共性,对深刻认识英语动词一词多义现象及其教学以及英汉语对比研究,均能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非使役化中,从使役动词到作格动词的转换,原生及物动词同时受到三种语义选择限制:其一,动词包含"使役义([+cause])"特征;其二,动词是动态动词,表示状态变化;其三,动词的外因可以通过句法(为降级题元,充当介词的补语)或语用(为暗指题元)手段判别.  相似文献   

6.
小议题元准则在一些汉语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论文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些汉语例证对题元理论中的题元准则所论述的论元与题元角色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点探讨。通过这些具体的例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得出结论:题元理论并非适合所有的汉语句子;题元理论过于严格,以致一些合乎语法的句子也被排除在外,为了解释这些句子存在的合法性,重新审视题元理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8.
反身代词"自己"语义指向的功能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功能的角度看,反身代词入句除了从句子本身可以离析出叙述者和听(读)者来外,它还同时并存着同指对象和语义联项."自己"一般遵循以叙述者为基点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最短空间距离同指原则.当最短距离参与角色和行为事件表示的概念与事实相悖,或叙述者有意凸显与其空间距离较远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时,它便越级同指相应的下一个最短空间距离参与角色.在"句内联项句内指"这一平台上,在参与角色及其行为构成的行为事件都符合事理的情况下,如果参与角色人称相同(通常是第三人称),整个句子便存在歧义.  相似文献   

9.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于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命题态度语句(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命题态度动词和其他的(that从句)引导动词。进一步,利用情境语义学和Remsey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信念语句的解释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信念者、被相信的命题(某一类情境)、支撑信念语句的说话者作出断定的命题(某些类情境)。  相似文献   

10.
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是不同的及物性,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动关联的。二者的区别为:(1)及物性作为及物动词所特有的特征和属性,由动词的结构意义和词汇体共同决定,而句子及物性是整个句子结构的整体属性,由多种参数共同决定。(2)动词及物性和句子及物性是分别在抽象的句子和具体的句子中考察的结果。(3)动词及物性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特征,并不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句子及物性是动词及物性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落实情况,是动态变化的。(4)及物动词内部并不同质,动词及物性具有层级性。句子及物性的高低呈现出逐渐过渡的连续性特征,是个程度问题。二者的互动联系在于:动词及物性影响句子及物性,但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动词及物性会受制于句子及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