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菊与刀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提起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不难想起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  相似文献   

2.
要了解日本,有两本必读之书,一本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另一本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长期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撰写的《菊与刀》让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想要真正了解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就必须阅读新渡户稻造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宗奉:70年代新的代际关系》是一部关于文化学、家庭社会学和未来学的综合性著作。本书作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d Mead)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1901年生于费城,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历史学派”创始人F·鲍亚士门下,1928年发表了经典性的成名作《萨姆族的成丁》(Coming of agc in Samoa),  相似文献   

4.
提起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不难想起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指出了文化是为解决人类的疑难问题而呈现的,指出了文化的差异与文化的整合功能,强调文化的多种性,认为不同的文化是选择的结果。同时,强调了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6.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24日,被著名哲学家魏思特称为“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文化批评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学者、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纽约一家医院去世,年仅68岁。他的过早去世意味着集传奇、激进、正义、质疑、批判、良知、不屈等真正知识分子精神于一身的“萨义德塔”訇然倒塌。他现今留存下来的一大批文化、思想哲学批判都留有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虔诚与多元、自由、叛逆的美国精神相调和的烙印,其中以《东方学》、《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最为闻名遐迩。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在充满霸气的欧美学术舞台上,萨义德用来自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流亡洞彻精神,在后殖民研究及文化哲学两个领域拓展上显示了他犀利透彻、锋芒毕露以及不被驯化、豢养的独立品质。  相似文献   

8.
转入快乐之路——新世纪的积极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心理学研究,一向给人以神秘而晦涩的印象。侧重挖掘人类心理深层的文艺作品,如现代派绘画、诗歌、意识流小说,无不与焦虑、抑郁、幻觉、狂躁、变态等关键词紧密相关,而比较通俗的以“心理分析”著称于世的电影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雨人》等更可见大众普遍观感之一斑。事实上,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状况的确如此,美国心理学家Myers作过一个统计:对1887年至2000年《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Abstracts)电子版的全部论文进行搜索,涉及“焦虑(anxiety)”的论文有57800篇、涉及“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涉及“喜悦(joy)”的仅有851篇,涉及“快乐  相似文献   

9.
浅议社区     
《城市》1997,(1)
“社区”这个概念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从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原意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这个词最先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来的,他在1887年出版过一本名为《社区与社会》的书。藤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  相似文献   

10.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名作,《菊与刀》在某种程度影响到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所采取的对日政策的成功,有力的证明《菊与刀》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研究的成功。这部作品首次提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引发关于"耻感文化"的探讨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拓展了民族文化形成根源及影响作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在探讨《菊与刀》的基础上,研究了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表现,及对日本民族思维理念、行为模式与道德伦理的影响;并探讨了"耻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及国民素养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舒瑜 《社会学研究》2007,22(6):223-234
为物的生命立传,把物看作与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这是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主编的《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一书的观点。这本出版于1986年的文集,是几次研讨会论文的汇编①,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之间关于“商品”的对话,他们共同关注“商品和文化”这个主题。该书聚焦于物的商品形态,将商品视为物的生命史中的一个阶段,着力于描述不同文化中物在商品化、去商品化过程中的“生命转折点”,同时展现出作为礼物、商品、艺术品以及圣物等多种存在形态的精彩纷呈的物世界。阿帕杜莱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西方的常识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同为源远流长的语言,都有着丰富的词汇文化。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不下500种,似乎很难给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Fdward  相似文献   

13.
性别角色的盲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考虑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时,往往把人的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混为一谈,以为人的文化性别现象是自然地附着在生理性别基础之上。其实,文化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性别歧视严重的时代,文化性别基本上是由文化教条——法律的和习俗的构成的(参阅拙著《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例如“三从四德”。 人的生理性别是基本恒定的,人类学家证实,人的遗传特征的明显改变;大约需要5万年的时间;而人的文化性别则依时代与民族的不同相距甚远。显而易见,今天的中国女性形象,与100年前相比,共同之处很少。变化的是女性的文化性别而不是生理性别。  相似文献   

14.
江涌 《金色年华》2011,(10):53-53
《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曾考究,日本有招女婿“倒插门”的传统,称“婿养子”。“婿养子”处处捍卫岳父家的利益,为岳父竭力而战,拼死卖命。必要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情义”,即使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在所不惜。这种竭尽全力效忠“新主子”的思维方式似乎存在于整个儒家文化圈,即对自己人比对外人还凶狠,或把外人的地方当自己的地方,或在国际残酷斗争中对外人毫不设防等,笔者称之为“异质化思维”。  相似文献   

15.
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1/3,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它们常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的尝试,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中西之间、各…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观察》2012,(5):189-190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2012年春夏季校刊上刊登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著名学者保罗·福莱尔奥里(PaulFraioli)对库哈斯的一篇访谈,通过这个机会,库哈斯探讨了21世纪的经济和文化转变将如何改变建筑设计和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时事纪实     
(一)网络色情《财富》杂志在第6期为2001年作出的评语是“Cool”年。这个词绝不像流行文化中挂在嘴边的“酷”那么潇洒。它意味着市场的冷清,生计的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今年以来硅谷的写照。但同样是在洛杉矶,与萧条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色情业。事实上,这是一个根本没有遭受衰退打击的网络行业,现在它开始越来越多地吸收来自昔日大网络公司的“难民”,不断壮大。《全美人口统计杂志》显示,在线色情网站从1997年的230个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1100个。同时,网站提供的免费色情内容从22000项增加到280300项。5月24日的《洛杉矶时报》报道,最新  相似文献   

18.
写下“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陈寅恪先生,是近十几年来国人最为关注的文化人物之一,也是不断“被书写”的对象。影响较大的如汪荣祖先生的《史家陈寅恪传》、陆建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及有些争议的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等。这些著述多是从其治学、学术著述等处着笔,刻画了陈寅恪的文化性格,总结其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话嘉宾]朱敏江西奉新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年学者。关注经济转轨与制度创新,追求专业精神和人文情怀。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先后担任多家媒体专栏作家或总主笔,"智石"出版人,清华EMBA奖学金获得者,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近年来出版了《通向彼岸之路:吴敬琏风雨八十年》《中国经济缺什么》《转型的逻辑》等著作。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世界》2014,(17):46-46
儒家历代重要代表人物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熊十力生。当代新儒学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著有《新唯识论》。熊十力与梁漱溟、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并成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1968年卒。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张君劢生。认为现代儒学“应以德、法二者相辅而行,为今后学术发展之途径”。1969年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