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第四期《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文艺正名》的评论员文章,对“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给予了尖锐地批判。文章认为,“当前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共同性问题,这就是文艺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其原因,“就是创作者忽视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而仅仅把文艺作为阶级斗争的一个简单的工具”。文章在分析批评中,还把“工具”说认定是“四人帮”一整套唯心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基础”。因此,文章认为,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就必须彻底批判“工具”说。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四十年过去了,《讲话》的根本精神过时了没有?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我们今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①《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毛泽东同志围绕着“为群众”这个中心,论述了文艺上  相似文献   

3.
正值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纪念12月26日这个光辉日子,笔者想就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问题,谈几点思考已久的意见,略表缅怀之意。今年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50周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中,《讲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文艺美学著作。自问世以来,它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审美走向和世界文坛的美学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极少数人无视以至否定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前些时候,不是就有人说毛泽东文艺思想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吗?但愿这是莫大的误解,而不是固执  相似文献   

4.
正值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为纪念12月26日这个光辉日子,笔者想就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问题,谈几点思考已久的意见,略表缅怀之意。今年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50周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中,《讲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文艺美学著作。自问世以来,它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审美走向和世界文坛的美学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就没有极少数人无视以至否定毛泽东的文艺美学观。前些时候,不是就有人说毛泽东文艺思想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吗?但愿这是莫大的误解,而不是固执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4期发表的林志浩同志《通达彼岸的“桥梁”》一文(以下简称林文),重新评价了三十年代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白同志的杰作《〈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 林文对《序言》的所谓“不足之处”作了所谓的“具体的分析和说明”,以指出它的所谓的“缺陷”。然而,林文的这些批评,对整个《序言》的再评价,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是我国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然后人亦多斥其“妄改许书”。《说文注》对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增删校改,是以《汲古阁说文订》 (以下简称《订》)为基础的。要探讨段氏改订《说文》文字的缘由,如不参考(《订》而仅从《说文注》出发,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得其解的。  相似文献   

7.
由辽宁大学中文系一个写作小组编写的小册子《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代表性论点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一本为“四人邦”阴谋文艺张目的坏书。它系统地宣扬了“四人邦”阴谋文艺所鼓吹的一整套荒谬论点,是批判“四人邦”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不可多得的一份反面教材。它其中对所谓“反‘题材决定’论”的“批判”,尤其恶劣,有特别提出来加以专门批判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发表后,在我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十二月七日,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组织全系师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大家解放思想,广开言路,纷纷发表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9.
读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很是振奋。在经过全社会的大讨论之后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部全新的、更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课程标准终于产生了 ,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1 .语文是什么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但自语文课程产生以来 ,居主流地位的当数“工具说”。“工具说”认为 ,语文是一门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 ,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工具说”有一著名论断 :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例文的学习 ,推而广之 ,理解此类文章 ,…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它是毛泽东文艺论著中的代表作,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五四”以后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且紧密地联系当时的革命实际和文艺运动的实际,正确地解决了文艺的方向和一系列理论问题。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史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国内文坛某些“主体性美学”论者,为了推倒毛泽东文艺思想,从美学的角度大肆攻击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偏偏忘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是“文艺政治学而不是文艺美学”,充满“帝王思想的病毒”,“不  相似文献   

12.
萧涤非同志在《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此文前后,其他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几篇批评郭沫若同志所著《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郭著)的文章。萧涤非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萧文)对郭著作了尖锐的反批评和批评,说郭著对杜诗作了“难以置信的”、“有意的曲解”,说它“抑扬随意,借比较之名,行打击之实”,简直“前所未有”。有的文章甚至说郭著认为“杜甫是一个非常反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由此可见,句读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该书的重点,正名、字类等内容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句”和...  相似文献   

14.
近三十年间从中学毕业而又没有读过高尔基《海燕之歌》(以下简称《海燕》)的人,大概是不多的。是《海燕》(或又加上《母亲》选段如《在法庭上》等)使新中国的一代学生青年最初认识了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的伟大代表者”的高尔基,并由此进而认识近代俄国和俄国革命。即使在“四人帮”横行的年月,《海燕》仍然作为“传统篇目”印在不少地方自编的语文课本中,没有中断。“四人帮”不是有一个“空白论”(胡说什么从巴黎公社到“样板戏”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一个空白)么?江青不是曾经狂叫要“把高尔基倒过来看看”么?江青的一条“咬狗”(借用鲁迅先生语)不是曾经咬住高尔基不放,说什么《海燕》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么?然而有几个人去理会他们?!而  相似文献   

15.
“疾”“病”故训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二字,义项颇多,其中大多没有疑义,本文不拟逐一赘述,这里仅就其作“疾病”或“病”(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字解时被误释的故训谈谈一孔之见,以便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问题的提起 “疾”、“病”二字的训解,似乎久已成为定论。其权威的训解,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说文》在“疾”字条下说“疾,病也。”,在“病”  相似文献   

16.
全面而深刻地阐发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发表在五十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毛泽东明确地把文艺的根本问题概括为“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因此,文艺大众化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应有之题,几乎涵盖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运动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尤其是《讲话》中在回答文艺如何为广大群众服务时谈到的“普及”与“提高”这一文艺思想,对我们当前以至今后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普及”与“提高”,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如果要使文艺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必须首先努力于普及,因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提高”就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为长者折枝”中的“折枝”历来众说纷纭,纵观古今,以下三解较有代表性:①按摩肢体,使之舒适(以下简称“按摩”说);②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以下简称“折腰”说);③攀折草木之枝(以下简称“折枝”说)。考其源流,“按摩”说出自后汉赵岐《孟子》注,赵注曰:“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罢通疲)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十三经注疏》)这是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折枝”的最早注释,宋孙奭《孟子注疏》首从其说,孙疏曰:“如为长者按摩手节而语人曰:‘我不能为长者按摩手节,是耻见役使,但不为之耳,非不能  相似文献   

20.
近读《斯人踪迹探寻》(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第6期),觉颇多发明,甚有新意。本文不拟全面评价该文,仅就文中有关“斯县”及相关问题略抒管见,共资探讨。 一 “斯人”正名 《斯人踪迹探寻》(以下简称《探寻》)开头说,“斯人是古蜀国的一个部族。”按作为部族,当称斯榆,或称徙,或称叟,称“斯”似乎不太确切。《史记·司马相如传》作“斯榆”。《索隐》曰:“郑氏斯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