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刘宋时期分封制发达,诸侯与自己的封地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包括政治上诸侯是封地的最高代表、封地要供给诸侯食邑、封地人们对诸侯有精神上的归属感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封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这些联系有些被弱化甚至虚化,诸侯与封地地方社会的关系也因此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历代论及春秋华夷关系,都是将楚、吴、越与夷、戎、蛮、狄部族相提并论。本文突破了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分别探讨夷狄部族和楚、吴、越等夷狄诸侯与华夏诸侯的关系,认为夷狄部族与华夏是在文化对抗和对话中达到交融、同化或并存,夷狄诸侯和诸夏则在指向相同目标的斗争和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同化。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末年,主要标志是夷狄诸侯与诸夏实现了同化。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世家中塑造了众多诸侯形象。在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总原则下,司马迁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平实叙述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并且注重对诸侯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考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在汉初功臣世家诸侯形象的塑造中,司马迁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并在文章开篇就对人物的身份、出身背景进行交代,为其性格特点及发展演变做铺垫,从而形成了汉初诸侯形象塑造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褊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滕、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5.
周宣王中兴,外临同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民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依然紧张之患。对此,宣王在采取硬性控制的同时,亦采用和诸侯、睦万民、内赏功勋、外建诸侯等手段进行软性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周宣王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冲突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对于周宣王时期以及整个西周内外社会政策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先秦史学界流行的一种西周不存在盟会制度的观点提出异议。从商及春秋来看 ,中间不可能跨越一个空缺阶段。当时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确有盟会的例证。由此认为 ,西周存在一个完备的盟会制度。依据史料 ,考订西周盟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类别、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的附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偏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膝、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8.
锡命制度是周天子封建诸侯、命官赋职、赏赉有功等活动时所举行的隆重典礼。周王锡命并非一种简单的仪式性制度,而是周人统治思维的反映,它渗透着西周的深层伦理价值观念。周天子正是通过锡命礼的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辏"文化传统与价值思维,从而将姬姓与异姓诸侯(王室与天下诸侯)抟为一个文化认同的政治实体,推而建构出"天子—守臣(诸侯)—陪臣(卿大夫)"政治结构。它不仅与西周时期宗法、分封之制相辅相成,而且是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诸侯邦交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战国秦汉以降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9.
作为通使之官的"行人"和诸侯襄助之官的"相",凭籍其对礼义的精通、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和形势的洞见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诸侯聘礼宾主用诗言志的交流过程中,或代诸侯、或襄助诸侯赋诗言志,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诗以言志"这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达到出使和感情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曾磊 《南都学坛》2010,30(2):13-15
"诸侯子"一词历来有不同的解说,根据简牍资料文献记载分析,"诸侯子"应不是普通诸侯国人,而是汉初跟从刘邦统一天下的原六国诸侯支系宗戚。  相似文献   

11.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第二次破坏周人用鼎制度的第二次大破坏,大致发生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主要表现为: 一、周初的诸侯,至战国初已兼并成十几个。他们都远比周王室强大,这自然导致所有诸侯统统僭用天子鼎制。原有的五等爵的鼎制,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钜鹿大战的一段文字,中华书局标点本是这样的: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而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陈胜项籍传》关于钜鹿大战的一段文字则标点如下: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奏,诸侯皆从壁上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无力控制诸侯;任何一个强大的诸侯一时又难以全数吞并诸国。因此,诸侯只能做全国范围的霸主,不断兼并其邻近的弱小国家。霸主就是诸侯之长。他们可以利用霸主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向弱小国家勒索贡赋,战时发号施令,令弱小国供给军队和给养。在这场争夺天下霸主的角逐中,首先登场的是郑国。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士"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中充任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取代周代以前的"巫史",成为当时社会传播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游说诸侯、聚徒讲学、记言记事等方式,向诸侯、学生及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而这种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又展示出他们在论辩艺术、教育艺术和叙事艺术方面的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人皆欲除之。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后,回乡招集义兵,并发檄文于天下诸候,共伐董卓。天下十八路的诸侯纷纷起兵响应,诸侯共推四世三公的汉朝名相之裔、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众诸侯歃血而盟,约定共听袁...  相似文献   

16.
历来学者对“九合诸侯”中“九”的词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实数”说、“虚数”说、“聚合”说、“第九次”说,亦有认为表“虚数”和“聚合”兼可等。文章利用古文字形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九”在古代有“聚合”义,并通过对“九合诸侯”的“异文”等材料的辨析,认为其中的“九”是“聚合”义。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期主要有 1 0个诸侯王国。王国经济在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并对西汉经济、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内都发生了明显的深刻的变化。尚贤的选官制度逐步代替世族世官制度,就是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变革。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封诸侯、建藩卫。这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世族世官制度。从王到诸侯、卿大夫、土之间的关系,既是政治关系,又是血缘关系。这些人无论智力高下,能力大小,品  相似文献   

19.
周代封侯爵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周一代,因循并发展了殷商的“外服”、“内服”的爵制系统,并创制了“封爵”和“官爵”——“外爵”、“内爵”两大体系。其中,外爵制中的公爵爵位仅授于封侯中身份特殊的尊者,是带有荣誉性质的封爵。它很好地解决了天子与殷旧王子、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属臣之间的礼法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又说:“世卿者,后世之乱制也。”这一论断,征诸古籍和周金铭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并不吻合。周王或诸侯的卿大夫,不仅同姓亲族可从世袭,就是异姓贵族及其卿大夫大概亦都世代相袭,传之久远,而且有有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