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民教育的起点─—晏阳初在法国华工中的教育活动曾绍敏晏阳初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又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他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不仅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世界各地也有较广泛的影响。1...  相似文献   

2.
陈兆旺 《理论界》2010,(1):177-178
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领导之一,在其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明确包含近代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从一开始单纯的识字教育后来到走向农村基层开展乡村自治和乡村建设,以至以定县为基地,开展县政改革,晏阳初从实践中初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的道路。他在乡村建设和县政改革中所提出来的很多做法实质上已经深入到如何在中国的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提升公民能力的问题。然而在根本上,平民教育中公民教育对于政治本身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使得公民教育的核心内涵空缺,流于政治常识的习得,而在实践中也不免偏差,这是晏阳初公民教育的最大瑕疵。  相似文献   

3.
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1):10-16
“平民文学”一词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术语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频繁 ,是白话运动及文学革命的产物。平民文学的真正得势是在清末民初 ,白话的繁荣为平民文学开辟了道路 ,近代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精英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对贵族文化的敌视使五四时期平民文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受当时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混为一体的现象。平民文学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汉诗的功能与形态 ,催生了白话诗和新诗革命 ,还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文学 ,使 2 0世纪的大众文学运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述评张良才,刘义江晏阳初(1893─1990年)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为了复兴民族、拯救国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他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到农村去,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推广平民教育,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他...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自己的平民教育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离不开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先温总理的讲话一步,已有一位有识之士在身体力行办平民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木工“匠士”。 他就是我市休宁人、留美归国学子、成功企业家、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单独约见聂圣哲先生会谈8分钟。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20世纪20-30年代他在我国倡导平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年平民教育被温家宝强调,除了赋予新的含义外,还可以看出重点开展农村平民教育、实行农村教育改革是我国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文珊 《学术论坛》2004,2(3):129-132
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派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晏、梁的乡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晏阳初是基于平民教育的原则进行四大教育、四大建设,进行乡村系统改造;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  相似文献   

8.
《告语人民》一书,是晏阳初与赛珍珠个人友谊和文化共识的结晶。该书较为详尽地向全世界介绍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并体现了赛珍珠对平民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推崇。他们共同用双重视角观察中国,在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天下一家的“无阶级”观和以“平民教育实现世界和平”三方面达成了共识与默契。两人的共识并非偶然,而是二者长期的民间生活经历、接受东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植根于内心的平等观念等多种共同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以后,邹韬奋探究共和政治在中国有名无实的原因,提出用民主主义精神变革中国教育,为建设真正自由、民主的中华民国奠基立业的思想.邹韬奋的民主教育思想包括:(1)在教育对象上面向平民,面向大众;(2)在教育形式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让平民大众有机会接受教育;(3)在教育方法上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等.邹韬奋的民主教育思想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战士希望利用教育推进民主、造福大众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朱智武 《船山学刊》2009,(4):129-131
墨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平民性。从施教对象来看,墨子主张“农与工肆之人同举”.对施教对象的出身、天性、资质以及受教前的品行并无规定,较儒家“有教无类”更为彻底:从教育内容来看,儒家极其重视的“乐”,在墨子看来,就特别值得反对。此外,墨子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均具有鲜明的平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峥嵘 《船山学刊》2001,(3):31-33,40
晏阳初一生为平民教育历尽艰辛,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中,其民主政治现象就象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闪闪发光。然而,由于晏阳初实施平民教育处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中,其思想的局限性、实践的缺陷性和民主政治内涵的差别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当今时代进一步回顾、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民主政治观,以及所满含的内容、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仍有积极意义。 一、“从奠基开始”,“建设民主政治的华厦”,体现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平民学校是发展新时期山区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和广阔的前景.要认真实践发展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办好平民教育.发展山区教育事业.”9月1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宏鸣在休宁县主要领导陪同下到休宁德胜平民学校调研,他深入教室、宿舍、食堂等处认真察看办学条件,并与教师员工进行座谈,对平民学校给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出众多的平民形象.他们塑造的平民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异.杜甫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寒士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期的鲜明特征.关汉卿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市民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蜕变期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平民作为审美主体,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与西方戏剧和中国现代话剧不同,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对从军与应试题材的发掘和运用,传达着观众和剧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平民意识决定着戏剧的题材选择和主旨表达,促使其在民间的广泛演出与长久流传,最终形成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表现出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具有突出的平民立场。相对而言,城市平民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高效性和创新性;乡村平民文化则表现为封闭性和复杂性。应以乡村为本、以文化为目的,用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发展意识引领乡村平民文化建设,促进两大领域平民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民革命失败后,谭平山根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平民革命,主张由劳动平民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平民政权。这种思想表明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小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广大平民的理论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对谭平山平民革命思想加以评析,以期全面地认识革命时期的政党思想,为完善我国政党政治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邓演达的平民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比较完整的革命理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平民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是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首先必须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平民政权,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土地革命消灭封建的经济基础,并对文化、教育及社会进行彻底的革新。邓演达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最高水平,但他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其主张不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与陈独秀教育思想共同特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和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都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们都肯定教育在救国、兴国方面的社会作用,针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五育并举”、“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并提出了平民教育、个性教育等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关系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深入比较探讨二者教育思想的共同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