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探求《说文解字》中有关婚姻的文字及其释义,参验古代文献及近现代婚俗,考稽出了上古时代存在过的六种婚姻制度──群婚、抢夺婚、夫主婚、妇主婚、交换婚、妻妾婚。旨在拓宽汉文字研究的领域,并为古代婚制的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关于可撤销婚姻制度的规定存在不足,仅仅将胁迫规定为可申请撤销婚姻的唯一理由,其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司法审判实践适法的尴尬。扩大可撤销婚姻的适用范围是顺应国际立法潮流之举措。以民事行为效力理论为依据,从主体资格、表意真实及符合公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我国婚姻法所确定的可撤销婚姻应包括:属于主体不适格的未达法定婚龄婚,属于单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欺诈婚、胁迫婚和误解婚。  相似文献   

3.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对蒙古族婚姻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当今学术界尚无从宗法角度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 ,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收继婚、抢婚制、世代婚、等级婚、入赘婚、买卖婚、抱斧婚等名目繁多的宗法性婚姻形态。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蒙古族宗法性婚姻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由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宗教和其他民族影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婚姻制度在任何社会里都是衡量文明与进步的标尺,它通过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定反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凉山彝族上千年的传统婚姻制度延续至今,仍保留了家支外婚、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等主要特征。在凉山解放、民主改革、婚姻法、市场经济、劳动力自由流动等变革性因素冲击下,凉山彝族的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制度出现松动。处于彝族社会中层的年轻群体开始尝试族际婚姻和等级外婚姻,而处于彝族社会底层的贫困群体的社会流动性很弱,他们在传统婚姻制度的约制下囿于贫困陷阱而难以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5.
婚姻的有效与无效是建立在婚姻成立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婚姻法未能区分婚姻的成立要件与婚姻的有效要件,以致关于婚姻效力的立法存在着不少缺陷,尤其是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立法。一些人把事实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等理解为不存在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再行同他人结婚亦不构成重婚。实质上,这种说法混淆了婚姻的成立与婚姻的有效。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婚姻的效力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区分无效婚姻和无婚,完善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婚姻法中增设无效婚姻制度,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其对于无效婚姻制度的设计未臻完善,立法上仍有待改进。在坚持婚姻无效与撤销并行的双轨制同时,应明确无效婚与可撤销婚的界限,重构我国无效婚和可撤销婚的法定事由;并加强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周礼.地官.媒氏》所载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婚姻立法,从婚姻年龄、登记管理、促婚政策、聘礼数额、以及婚姻诉讼等五个方面对婚姻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与后世婚姻法律相比,虽然还有很多细节不够周全,但可以说从整体框架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立法的基础。其他先秦文献都无法与之相比。近二三十年来出土的简牍资料证明,《媒氏》所载基本上属于战国时期的婚姻法规。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结婚方式是仪式婚,新中国成立以后转而改为登记婚。此种立法忽视了民间大量存在的仪式婚,不仅不利于法律制度和现实民俗的统一,也为违法婚姻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民间长期存在的仪式婚习俗,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作陈规陋俗而与法律制度尖锐地对立起来,反之,能够正确地认识这种传统习俗的积极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对现代婚姻制度的实施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家庭的法制保障,人类繁衍的基础。中国传统的婚姻具有他主性、压女性、传嗣性等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婚姻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一冲击中我国现代的婚姻制度呈现了良好的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要在发挥其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点。使现代的婚姻更加注重平等、自由、忠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壮族婚姻制度受到族权的影响。其影响反映在换亲、转房婚、招赘婚、不落夫家等方面。要使壮族婚姻冲破族权的桎梏 ,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为线索,利用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了近代妇女从否定、批判封建婚姻,到争取婚姻自主权和实施恋爱婚姻的历史过程。文章提出,戊戌维新时期是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起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妇女批判封建婚姻和呼喊婚姻自由的高潮;五四运动后,妇女从行动上开始了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婚姻是基于情感、责任、道德之上进行男女择配的制度性安排,是一种社会规范在制度上的体现。而婚外情(ultra—marriage love)违背婚姻制度,对婚姻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婚外情的主要矛盾是情感与婚姻制度矛盾,对此世界各国试图通过立法来解决婚姻纠纷,然而情与法的冲突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苗族的传统上却成功地解决了婚姻与情感的问题,通过射背牌使有情人各安其份,回归现实的婚姻家庭。这是苗族对婚外情的智慧处置,比起制度性惩罚来得高明。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心理冲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年龄,他们的婚恋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与现实困境的限制,极易引发心理冲突。从婚恋动机、婚恋方式、婚恋对象、婚恋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的影响,探讨了职业局限、经济收入少和社会地位低三个现实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者依然遵循着摩尔根假定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进化模式 ,认为中国婚姻形态也必定经历了“乱婚”及“血缘婚”阶段 ,硬造中国古代的婚姻史体系。事实上 ,婚姻形态是具体的多样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早期两性结合方式 ,“乱婚”和“血缘婚”并不是人类婚姻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阶段。因而 ,中国婚姻史有必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 4位君王的婚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亨利七世是结束内战、寻求和平的婚姻 ;亨利八世是内政外交及个人感情兼而有之的婚姻 ;玛丽女王是为了信仰的婚姻 ;伊丽莎白是终生陪伴王位的婚姻。这些既反映出他们婚姻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 ,也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封建国家的政治走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