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民国建立之后,随着王朝的解体与帝制的消亡,原有政治势力逐渐分崩离析,固有的文化体系也随之产生裂变,"帝都"北京传统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工商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环境的更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从南方涌入北京,市民阶层壮大,女性地位上升,农业社会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化。社会风气日渐开放,生活方式趋新,民众日常文化生活有了新内容,新的社会时尚逐渐确立。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古老封闭的"帝都"催生出一系列崭新的文化气象,民国初年北京的文化版图进一步更新了自身的形式与内容。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这一区域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所得。通过对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度关注、发掘与传扬,充分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音乐创作与科研实践,推动区域音乐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高等音乐教育资源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对接,实现两者的功能转换,进一步促进辽宁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在郭沫若身上主要呈现出积极入世,进取事功的文化品格,他那奔突的激情,躁动的生命铸造出一颗刚毅不屈的灵魂。同时,他的文化心态又显示出另一面:希企退隐,崇尚超然与虚静,二者矛盾而合谐地积聚、流注于郭沫若的生命运动与审美建构之中,从而形成和敞明出他生命个体的丰富多彩。相对说来,前者标志着郭沫若在中西文化汇通,现实与理想冲突中的主体选择,昭示出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而后者则表明郭沫若在一定程度上仍受之于传统隐逸文化的潜在规范和影响。闻一多曾就郭沫若精神特征和创作个性作过很有见地的阐释,而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矛盾心态的解读似乎也可用来说明郭沫若,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特征的阐释与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社会文明的助推器。网络语言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网络语音具有独特、形象、生动、幽默等特点。本文从网络语言的构词特征、符号特征和对其演变的文化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旨在探讨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以及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拥有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它既是社会历史复杂的心理积淀,也是作家深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和中西文化影响的结果。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转型过渡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鲁迅独特的启蒙者心态,传统文化的因袭重负与进化论的历史理性孕育了他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张扬提升鲁迅的生命意志,现实秩序力量又把这种个性意志撕裂成孤独、绝望的话语碎片。西方基督教文化既为鲁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反思之镜,也转化生成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忏悔与救赎,牺牲与超越,同时,鲁迅又最终消解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回到了个体性与现实性的人文价值层面,完成了对基督教的批判和超越,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再进入到现实改造的话语转型和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王本朝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渗透与现代作家对其选择性地接纳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层面及转换特征。①具有恢宏气度和博大眼光的郭沫若也自觉地把基督教文化作为文化视景,分析、感受、吸收其... 相似文献
10.
11.
从50年代以来,对传统戏剧遗产的发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今天戏剧面临危机的特殊情境中,对传统戏剧及其理论的探讨,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内已经出版了不少人物、流派和段代史的著述。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读来使人为之一振。作者姚文放专攻美学理论,已出版著述多种,此次涉猎中国传统戏剧美学,是他近年潜心钻研的新成果。作者匠心独运,在整理中国戏剧美学丰富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勾勒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历史发展、内在文化意蕴和本体特征。该书不拘泥一家一派,而是着眼于传统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虽已有不少成果,但终有缺憾,尚缺乏“一种以审美理想为中心、联系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来把握问题的更深入的戏剧美学研究”。作者正是依据这样的见识和胆识,进入传统戏剧美学领域并作具有积极意义的开拓性探索,这一探索透露出鲜明的戏剧美学研究建设意向和“文化阐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讨论的回顾 ,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构成以及隐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 ,经典的构成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和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作祟 ,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 ,因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对既定的经典进行质疑乃至重构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重讨论了弗莱的《伟大的代码》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提出一种既带有精英意识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文化研究的批判精神和去经典化尝试的经典重构策略 ,认为这是使得当今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可赖以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 ,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 ,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这些产品之间又有着并存渗透的关系 ,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果将文化广义地界定为人类行为的符号现象 ,那么 ,广告必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广告符号也会同其他文化一样 ,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 ,它在为商品或服务鼓吹的同时输出的是一种精神意识 ,无论广告表现如何超脱现实世界 ,也无论广告如何似真似幻 ,其真实成分和梦幻成分都不能偏离世界文化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文化世界 ,就会有什么样的广告符号。一、广告文化的内涵1.广告文化的宏观…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园林审美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中,水以其多变的形态、自由的态势诠释着自然之美和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及美学思想,在园林中,水景也同样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考、人生理想和情感叙述。 相似文献
16.
17.
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狐魅的演化过程乃其文化内涵。在禹会涂山女的故事中,九尾白狐曾以图腾神而作涂山氏族的高神,并因此成为男女自由欢会的象征。其后,龙尾狐的形象出现了分化,一部分由于像图腾独特的神话形态中包含了先民对于多子多孙、后代昌盛的企望,使丸尾振成为一种瑞应,并在儒家典籍中被升高为具有“三德”的祥瑞之兽,但“淫”的特点被删除了。另一部分在父系文明建立后开展的驱逐女神的运动背景下,经儒释道的合力,由高神变为淫妇,进而被妖化为狐狸精。狐狸精原型的主体内涵是“恋畏情结”,即男性对女性又爱恋又恐惧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19.
城市兴衰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兴衰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可怕,同时又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文化始终是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关键要素.与乡村等小型聚落形态在起源偏重于各种实用目的与功能不同,城市这一巨型聚落形态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生产与精神活动的结晶与成果.发现与建构"文化影响城市兴衰"的普适性的规律或原理.可为当今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照与启示.人是城市的目的,文化决定着人的发展.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亡则城市亡.深刻领会文化与城市兴衰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修复受到严重损害的城市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创造出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有意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预防、减缓或阻止当代城市的衰落进程或程度,实现它们的科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