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卞晓丹  钟廷勇 《江海学刊》2016,(4):86-91,238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纠正要素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依据1998~2013年相关省区文化产业9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的SDM模型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缓解文化产业要素错配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注重通过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来缓解要素错配,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10):22-29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经济增长动力疲软,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同样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难题。根据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技术进步、创新和人力资本,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增强要素性创新在内在逻辑上是契合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文化产业领域表现为内容产业原创能力差,内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当前阻碍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产值的增加过多依赖初级产品而对技术和人力资源产生挤出效应,创新成本过高导致的创新不足,人力资本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为此,需要构建文化领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一是通过资源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层次递进地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二是结合产学研合作和公共技术平台等形式的合作构建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机制,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促进机制。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激活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并实现"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以供给侧和消费侧构成的二元动力机制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有效供给为核心,把握文化产业供给侧深度融合的趋势,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6.
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有关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文献综述,挖掘河北省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吸引、政策完善四个方面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未来十年之内,我国有望进入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成为文化产业强国作为一个综合性目标,它包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内容产业及媒体收入所占比重、内容产业产品结构、文化企业的国际并购能力等相互关联的若干方面。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中国文化产业出口平台等三大平台来支撑;同时实现政府服务从行政推动主导向目标管理、反向问责的转型,从物质资源使用和依赖历史文化遗存向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转型,从制造业思维向高端服务业方法的转型等四个转型。与以上平台打造和转型相对应,还要完成提升产业集聚园的产业集聚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体系、促进中国文化出口等五项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10):5-14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源于经济领域的理论启发,也源于文化领域当前的现实问题。开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这一命题做出正确理解,从国家宏观改革背景、文化发展实践背景和理论创新需求背景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厘清改革思路,明确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文化领域的"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合力,把握好"双效统一"的改革原则,将创新驱动——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动能,以双向发力作为优化供给的新方向,通过主动的优胜劣汰机制,保障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同时,将需求升级作为有效供给的新引导,加强投资引导,为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重视满意导向,为文化消费补缺口。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正在进入黄金时代,这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面临着改革深水区。在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领域还应从转型升级谋求发展出路,在国家利好政策激励、科技创新驱动和资本市场撬动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将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在有序开展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产业更需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文化领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都相对滞后,特别是有关研究绿色金融供给的理论成果处于起步阶段,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领域供需错配、供给低效成为常态,造成很多坏账、死账,如果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不仅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体系的提升与国际影响力。因此笔者通过对绿色金融供给的内涵进行厘定等分析,构建了绿色理念供给、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供给、绿色金融实施标准供给等绿色金融供给体系,以期为绿色金融供给的顺利实施提供助益处。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供给侧改革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旨在从供给端发力,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和核心要素,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治理模式等全要素提升,从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75-83
文化产业供给侧动力要素包括内生动力要素和外部助力要素两大方面,其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是内生动力要素的激活和外部要素的协同优化,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应通过内外兼施,实现两端"共振效应",创造最优化的供给侧生态结构,从而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科技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基础实际,对四川基于科技创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育主体、强技术、搭平台、促转化、创模式、合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指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全球的文化产业竞争,在能级和规模的意义上讲,主要就是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国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就是吸收各国的经验,立足中国的国情,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不断壮大的各类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是产业开发的源头和基础,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过程就是如何将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过程。从文化产业资源到文化产业开发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的转化:一是从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的转化;二是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转化,是通过直接参与文化生产及文化产业资源资本化两种形式实现的;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则必须经过规模生产、链条化生产和集聚生产。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辽宁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发展理念滞后、新的产业增长点培育不够、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的障碍。辽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辽宁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深入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背景下,辽宁文化产业应抓住机遇,着力在体制体制、发展理念、产业业态、配套政策、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好转型升级,努力成为辽宁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周期性问题。本文从两种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重的方面及举措,包括:通过去文化企业落后产能、去文化产品之库存、去金融泡沫之杠杆、降低文化企业之成本等途径做“减法”;通过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改进市场营销方式、改革投融资体制、鼓励科技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加快数字化进程、改善政策环境、以文化创意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大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等途径做“加法”,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绝对集中度、基于供给视角和基于需求视角的区位熵、泰尔指数,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均衡程度在减小;我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是全国总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中部,基于供给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基于需求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鲍庆祥  黎兰兰 《南方论刊》2023,(1):26-27+38
减少和避免资源错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部分,国际循环为战略支撑和保障的基本条件。从管理学视角提出当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识别和选择,获取与配置、共享与利用过程,实现资源的整合,构建资源错配—再配置—整合逻辑,并从产业集聚、区域分布整合、政策诱导、政府规制四个方面提出预防型和改善型资源错配的整合应对策略对于推进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在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与文化产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文化产业具有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强大功能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探讨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进而实证分析陕西文化产业集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最后结合ISM模型结果进一步解释了文化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雷宏振  潘龙梅 《东岳论丛》2011,32(8):114-117
通过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定,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特征,结果发现: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聚现象,且有明显的地域和产业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省域间发展极不均衡;从行业视角来看,音像制品出版业、广告业等行业集聚水平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其中音像制品出版业降幅最大;而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图书馆业等行业集聚水平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艺术表演团体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