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了整体经济服务业化、要素投入去过密化、农民收入非农业化等若干特征。为了适应这些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而这依赖于农业产品品质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生产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科技支撑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本质上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则要求政府-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持续调整。农业领域中这种"激励相容——多元化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次影响机制,构成了我国实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赵燕 《家庭科技》2021,(4):41-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及其对老年教育多元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运用改革方法推动结构调整,及时纠正扭曲的要素配置,进一步扩大供给有效性,结合需求变化提升供给结构的灵活性、适用性,全面提高生产率,满足百姓需求,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结构性失衡又是"不平衡"的突出表现。解决"不平衡"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分析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指引,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简政放权制度,以求平衡制度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供需结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性"和"灵活性"特点的理论分析,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年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实际,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安全、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布局优化为重点,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多功能开发的现代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和科技驱动,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31-238
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当前制约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绿色发展需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结合起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我国绿色发展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之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同样有着"供给—需求"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需求侧呈现三大根本性转变,即整体状态"由静变动"、纵向结构呈"葫芦型"特征以及横向结构显现"土客二元"矛盾。这些重要转变引领并要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积极应对。对此,有三重调整路径可资遵循,即组织方式的弹性化转向、公共服务的大统筹升级和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重构。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7)
王厚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必由之路。自贸区的建设为辽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战略"支点"。辽宁省应当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以快速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短板"、快速弥补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偏低的"短板"为龙头,全方位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宋彦麟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高端供给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辽宁商务领域面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供给体系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外贸水平、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发力,为加快辽宁商务事业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并实现"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以供给侧和消费侧构成的二元动力机制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有效供给为核心,把握文化产业供给侧深度融合的趋势,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也相继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应从加强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面入手,推进京津冀地区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4.
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我国粮食领域存在着粮食品种产销结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粮食"供给侧"是基础,"需求侧"是目标,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对我国粮食宏观形势作出的客观评估,应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坚守粮食总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四条底线",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粮食"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同步发力,促进粮食"两侧"结构相互协调与适应。  相似文献   

15.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所提出的创新举措,一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面临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必须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对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供给侧改革不排斥需求管理,相反需要需求管理的协同。钻石理论的主要思想有助于应对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供给侧改革中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应注意与国情相结合。供给侧改革应围绕构建微观动力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新型"强"政府、化解产能过剩尤其是"隐性"过剩等方面展开,同时要做好需求端的协同,适当扩大总需求,优化需求结构尤其是"三驾马车"自身内部的结构。供给侧改革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将从根本上内生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外,还有一项关键任务,那就是深入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深入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指论基础及重要指导思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做出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时期和阶段一直都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只不过侧重面不同而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牵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厘清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的边界,保障其合法权益,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经济的合作、协作作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9):67-74
本文通过对比服务业和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解决的问题,并从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角度分析了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两种产业的发展,应将两种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将服务业的"补"与工业的"去"相结合、纠正要素市场扭曲、破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行政垄断、加快形成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是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变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要素供给效率,从而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动力。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导向出发,结合经济增长动力理论,构建以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公平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15-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权重体系中的制度公平维度占有很高的比重,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显得十分重要;自2015年改革启动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综合指数得分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增速有所下降,其中技术创新稳步上升,结构优化起着主要作用,制度公平供给不足;经济强省的绩效得分普遍高于弱省,但是绩效得分增速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的绩效增速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生态结构优化;2017年绝大部分省份的得分增速均有下降,反映出尽管去产能工作已落实到位,但仍需继续深化并增强执行力度,同时提供更多公平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经济的复杂性充分显现,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客观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关系。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从全球视野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工业领域中长期发展动力。另外,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区域重大战略和企业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