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是目前国内在<源氏物语>研究方面的主要课题.本文从比较文学入手,分析论述了国内的研究成果,从而说明国内目前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蒙藏《格斯尔》和《格萨尔》两部英雄史诗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多种意见。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社会、宗教、版本的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说明蒙藏两部史诗之间的同源分(异)流的关系是文化借用、文化涵化和文化革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藏文《大藏经》各种版本的编纂及刊印年代 ,并就各种版本的特点作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题材影片《断臂山》与《蓝宇》虽然同是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但这两部源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片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对同性恋群体进行多角度的人性思考与情感挖掘方面,尤其是在同性之间的性爱表现方面,有克制内敛、经典极致与虚浮肆惮、平庸矫饰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6.
三鹿奶粉事件被揭露之后,党报和都市报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用大量的版面刊登相关新闻。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北京晚报》在三鹿奶粉事件上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党报和都市报存在的差异,并探寻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的小说《魔道》、《夜叉》中,时常跳跃着一些蕴涵着特殊的意蕴或情调的意象。本文探析了施蛰存小说《魔道》和《夜叉》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以期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古筝重奏这一艺术形式肇始于上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古筝重奏作品。  相似文献   

9.
流传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民间的《克孜尔》史诗和蒙古《格斯尔》同源异流之作,蒙古《格斯尔》是源,图瓦《克孜尔》中既有译自蒙古文《格斯尔》的部分,也有对蒙古文《格斯尔》编创的部分,还有自己独创的部分。基于“格斯尔”在图瓦语中的音变,格斯尔被当成了成吉思汗,从而自古流传的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故事作为图瓦《克孜尔》史诗新篇章广泛流传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现象比较普遍,以《南齐书》为例,对《汉语大词典》中首例过晚之词条进行了补充。补充的词要包括平存、应须等共21个。  相似文献   

11.
周莹 《西藏研究》2009,(4):101-108
<萨迦格言>与<沉思录>虽然有着许多不同,但都非常注重通过统治阶级的知识和道德来规范治理社会、调节人的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伦理取向.不过,尽管它们中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其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并不是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而是为了维护旧时代剥削阶级少数统治者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今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道德伦理建设中,我们既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现实经验,也要看到它们固有的时代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论语》和《萨迦格言》两书产生的时代不同 ,形式迥异 ,但都以生动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是两部名著的主要特色 ,而表现在知识观方面的相似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宠儿》与《慈悲》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两部重要的作品,该两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写作的大背景都是奴隶制,它们“都是关于母性的小说;表达蓄奴制带给人痛苦的主题。”布拉德·胡珀指出:“《慈悲》是受到高度评价的《宠儿》的姊妹篇。”与此相似,罗恩·查尔斯认为:“《慈悲》是《宠儿》令人着迷的姊妹篇。”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的对话”这一最基本的层面,围绕《宠儿》中“弑婴”和《慈悲》中“卖女为奴”这两个核心事件展开讨论,对两部作品主题的互文性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宠儿》与《慈悲》的主题互文性体现在三方面:被误解的母爱、罪恶的奴隶制、女性的身份认同。主题互文性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强化相似主题,引起读者重视;保持作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生存和死亡总是余华小说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活着》还是新作《文城》,在生死问题上均体现了余华对生命意识和态度的思考.《活着》中凸显的是"生存即是意义"的价值取向,而《文城》中更多表达的则是生命、精神价值,这样的变化,体现的是余华对生命哲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管子》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不仅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思想,还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和科技思想。本文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研究《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对于科学的作用,通过深入发掘《管子》中的古代科学思想的材料,从而发现古代哲学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小忽雷》这部剧为原点,探寻《小忽雷》这部剧的源流演变,简要介绍了影响这部剧发展的作品。从《小忽雷》对《乐府杂录·琵琶》的吸收借鉴之处,而引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从而体现出《小忽雷》这部清传奇的奇异创新之处。再叙述《北里志》这部小说与《小忽雷》对妓女的描写,本文着重选取了两部剧的交叉共同拥有的人物润娘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8.
邢崇  张立笑 《民族学刊》2023,(11):102-109+167
作为中国诗意电影的滥觞之作《小城之春》,开启了民族化诗意电影语言的探索。“十七年电影时期”郑君里导演同电影大师费穆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不断向中国古典艺术探胜求宝,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诗意美学电影《枯木逢春》。当代电影《春江水暖》延续了传统诗意电影风格,融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于现代大家族危机故事中,展现当下年轻导演追求山水诗意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这三部电影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影人在电影民族化诗意叙事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春”:诗意的电影意象象征;江南影像:诗意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国画”:诗意的电影长镜头美学。通过对三部电影视听语言共性的提炼与个性的阐释,管窥三部影片诗意化的影像于不同时代的承继与发展,体认中国电影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探索民族化电影诗意语言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与《福乐智慧》分别是我国汉族和维吾尔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同时又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两部著作中都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在比喻类型上,两部著作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存在一些差异.《论语》与《福乐智慧》中的比喻类型丰富,体现了两本著作均善用比喻,但《论语》以借喻为主,而《福乐智慧》以明喻为主.这与两部著作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