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质     
正"文质"一词既可作为文论范畴的概念,也可作为审美范畴的概念。在先秦美学思想中,文与质涉及现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所论的"文质"史观是源于先秦儒家规范,泛指文风的华丽与质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编辑  相似文献   

2.
下学上达文质相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有关素质教育问题,是21世纪的需要。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高等工科教育发展中的素质问题、岳麓书院的“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一教育传统在成就人才中的作用等,在问题展示的同时都有着翔实而又富于时代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纪实文质论     
纪实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交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文体。上古之世,结绳而治;传之后世,就形成了纪史、纪事、纪言、纪传、纪游等一系列纪实体散文。纪实体文章首先要求其作品“真体内充”,即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作者的倾向性。其次是要求作品富于文采,有一定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语言通达,文笔条畅。“文质相炳焕”,  相似文献   

4.
浅析刘勰的文质论李凌燕刘勰关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内容的主导性功峻把“质”看成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相互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在这种关系中,内容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在《文心雕龙》中,为糊从文章的来源上,文章的...  相似文献   

5.
产生在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学理论批评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批评中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和世界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产生在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学理论批评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理论批评中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它“割情析采,笼圈条贯”,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在我国和世界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属于审美范畴的一个侧面——文质观入手,对屈原的审美观作初步探讨,并用比较的方法对屈原的文质观同北方儒家的审美观作出对比分析。当然,比较的结果,不是用以说明屈原的审美观和儒家审美观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但二者之间是同步还是有一定差距,是相同还是相异,这是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文质之辨"是其"三王之道"的核心。他运用与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相似的术语、思路和表达方式,表达了其内涵和意义均迥然有别于董氏的"文质之辨"观点,在此之中,显示了他与汉公羊家在治政见解上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10.
在唐初经史家的文质观念中,"质"的内涵被赋予了经学和史学的价值意义,文与质的矛盾在对近世历史兴亡及文道衰颓的反思中凸显出来,他们试图以恢复古道来扫除六朝浮靡风气的浸淫,表现出重质轻文乃至弃文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建设新型文学的构想,又通过"斟酌古今""融合南北"来平衡文质之间的矛盾,为文质论注入了一些新内容,表明他们已开始由经史的立场,转向对文学自身特点及发展的关注。文学领域中文质论的探讨须摆脱经史的束缚,方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重修辞道德,这与古希腊、古罗马传统中有时仅强调修辞的工具性,把修辞纯作为论辩致胜手段的功利主义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学科不独立,始依附于伦理、政治学说,后依附于文论、诗话,这与亚里斯多德著作以《修辞学》名篇,将修辞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传统判然有别。现代修辞学应发扬我国古典修辞学注重内容、注重修辞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他人之长,在形式探讨和理论深化、系统化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唐初武德、贞观年间的文学观念有一个明显的质消文长过程.武德与贞观前期,为纠正南朝文风的流弊,文质观念表现为质胜于文的过渡期特点.贞观中期以《隋书》等"五代史"的修成为标志,追求文质兼济.贞观后期,以《晋书》修成为界,诗坛全面走向重文轻质的道路,下启龙朔文场变体.  相似文献   

14.
注重实用科学,“抑文重实”为1930年代国民政府高等教育的一贯主张.起初,浙江大学可谓实践此一政策的典范.然而,竺可桢长校之后,改革教育理念,发展文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与人员组成,浙江大学学术风气为之一变.为调和各院系间的分歧与矛盾,竺可桢提出以“求是”为校训,升华“求是”精神,以此平衡文实冲突,倡导科学人文化.国难之际浙江大学的学术转型,旨在扭转“物质主义”风气,力求融汇新旧,沟通文质,开中国文化之新途径,以此为通才教育之先导.  相似文献   

15.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变法思想之理论根源在于公羊学,其中,康有为通过对公羊学的孔子改制学说重新进行阐释,发展出一套极具现实政治意义的经学理论,从而为其变法主张提供了经典依据。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羊学的文质概念的梳理,一方面,由此澄清了儒家固有的关于孔子改制的思想,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误解;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康有为对文质概念的阐释实际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目的则在为中国指明一个朝着西方新世界的路向,并为这条路向的具体步骤提供合法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质模式"是儒家理解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阐释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文质模式"原本是关于君子人格的规范性标准,其内涵是传统贵族精神与新兴士人趣味的复合体。在汉儒那里,这一模式就演变成了考察社会历史的阐释框架,衍化为一种政治标准。而到了汉魏之际,这一模式再进而演变为衡量诗文书画风格特征的尺度,成为一种审美趣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阐释模式意义与功能的演变始终与古代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在我国古代持续十一个世纪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关于经文的"文质之争"从未停止过。借助翻译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来看,"文质之争"不仅仅是翻译方法或译文风格上的分歧,而是反映了在译入语文化的操纵下,译者如何对"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孔子文质思想核心观点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今重文轻质的社会现实,孔子文质思想更突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