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女性生命体验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的经历和感悟的过程.而体验成为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遭遇的必然前提.对于生与死,悲与欢,离与合的有限生命经验的体验促成了女性对于现实世界意义的无限追寻.以后现代视域的体验为视角来透视和展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对于展示女性生命个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视角.  相似文献   

2.
自我同一性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又称为社会心理同一性.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要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自我同一性的完善是青年大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成长经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尽早完善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女性作家在书写成长时倾向于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为原型,以自叙传的叙事方式来摹写与虚构“我”的成长故事,表现“理想的自我”与“体验的自我”之间的反差。在成长叙事中,主体性别意识的自觉往往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融合,女性成长文本与作家的现实经验构成一种相互指涉、相互映照的关系,使自叙传这一叙事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在动荡年代,两位阿富汗底层女性经历的贫穷、战乱与压迫,她们带着各自痛苦的记忆,向阳成长的故事。记忆对于移民作家胡赛尼有着深刻的影响,记忆既是其作品叙事的载体,也是叙事的对象,蕴含深刻的伦理意蕴。《灿烂千阳》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角度,诠释出个体追寻自我认同的生命体验,集体对重构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期冀,以及文化共同体建构对承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记忆的书写,《灿烂千阳》不仅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亦为当下的读者从伦理道德视域反思历史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6.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7.
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道德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生命的视域看,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具有生命性、开放性、感动性、促进性和叙事性。其中,生命性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与尊重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顺应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感动将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情感激活,并呈现它自身及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沟通与交流着生命感受,激活、生成生命需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以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主要线索,贯穿了20世纪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女性的一日故事.小说中三位女性分别身处二十世纪初、二战后、以及世纪末的不同年代和美美不同的社会文化,他们独立而敏感,试图寻求自我以及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三位女性的追求总是事与愿违,他们一直活在死亡的阴影下,不仅要经历自己的生死,还要面对挚爱的死亡,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对生死的思索和不安(选择自杀和逃避死亡)使他们最终获得生命的终极意义:"自杀是一种犯罪;活着是为了别人,而死亡是为了自己";通过理解伍尔夫的"重要的瞬间"--"要永远的直面人生",使他们时生命的理解得以升华.他们理解死亡,超越死亡,满怀对生活的热情,对爱人的恋情、对家的执着,奔着未来而去,甚至肩负着亡人的那份对生活的热情,显示出他们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以自足的意义和价值.小说表明,平凡的个体在经历了由死亡带来的顿悟后,可以升华为不凡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之生命完整性是人的肉体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的实现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使人从一个自在的存在走向自为的存在。人之生命完整性意味着人终极的圆满存在,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不懈追求人之生命完整性,以实现人之生命完整性为终极目的,不断引领人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对个体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要求,也是个体生命成长与和谐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针的公共取向体现的是社会的共性要求和价值导引,个体取向体现的则是个体的生命诉求和发展愿望,因此,应该将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有机统一,将外在规约与自主选择协调一致.人格品质是人的核心素质,素质教育应该将人格培育作为重点目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过程的生成价值,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知世界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作用,设定多维评价目标,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提升评价主体素质,从而有效达成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徐訏文本中,始终存在一个自我寻找的内在结构,孤独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和命运有着不断的追索与探问,寻求着意义,也寻找着自己的最后归宿,这种弥漫渗透着的情绪使徐訏最后走向了皈依之路。文章从体验的角度察悟徐訏文本中潜隐的生存痛感、对人生茫然感觉的思索与追寻,以及他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宗教沉思及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毕淑敏等的"人生笔记"系列是女性作家表达自我生命体验的文字诉求。八位女作家对自我人生经历的重新演绎,为的是抚慰心灵的创伤,同时也流露了相似的自恋情结。她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孕育并体现着成熟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死亡意识,她们对其生命历程的反复叙述其实是实现自我救赎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在中国现代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在自我关注上加诸的道德禁忌,将文学作为镜子,用来观察自己、打量自己、想象自己、改造自己.他的创作突破了前现代"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圣贤文化模式,表现的都是平凡个体的"忧"与"惧"的生存体验;他以"我感故我在"的姿态展示了现代自我的感性生命体验,并致力于探索一种灵肉协调的人性化伦理,对这种肯定人的感官快乐的个人伦理的探索,是郁达夫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区别于张资平式的情色小说的严肃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天真的童话理想,他始终在构筑自己迷幻的童话王国。自然、生命与女性情结是顾城童心构建与固守童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对童话理想的追寻最终也由迷恋走向迷失。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自己的心灵史,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方式和情绪的释放方式。"置身世界之中的个体生命在积极感受世界与自我的同时,也在寻求生命感受的积极表达,寻求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对话"(刘铁芳语)。而写作正是一种生命运动,是生命开发和提升的过程,是自我生命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多部小说以西方文明世界以外的落后国家与地区的普通民众为主人公原型。作品通过这些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从物质追寻到精神追寻,从寻根到“寻我”等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有着特殊成长经历的勒克莱齐奥在小说中展现出浓厚的“寻我”情节,他希望借助这一主题激发读者对这些因文化身份而产生困惑的人们的关注,以及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个体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可用“迷失”概括。不论是醉心于个体生命体验、追求文本形式实验的先锋小说 ,还是以关注当代人生存状态为宗旨的其它小说流派 ,大都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表现无力。主体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困惑 ,使作家无以用积极干预现实人生的精神与世俗抗争 ,只是在一个缺少纵深感的平面上“分享艰难”。重建新世纪文学的人文精神 ,作家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在与时代的对话中 ,以明晰的价值理性缩短或减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分娩痛苦。  相似文献   

18.
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并溶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话语来表现女性所承担的精神重负和时代忧虑。文章以丁玲的三部作品为例,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说明女性追寻完整的自我和自身价值所经历的艰苦跋涉。  相似文献   

19.
森林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森林休闲活动中,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生命的超越。森林休闲文化是森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休闲体验得以诞生的源泉,是森林休闲的基础。森林休闲是现代人对自然乐园的追寻,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森林休闲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一种森林审美活动,审美境界是森林休闲的终极追求。休闲文化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休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为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心理构架的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