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学生以及《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指出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教学新模式.并对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整体设计进行了示范和评价,为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基础会计》课程改革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经验,通过相关知识点探讨了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中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着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会计学科的课程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4.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会计职业技能形成的主要实践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艰苦的教学,学生通过努力的学习,其结果依然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不好,对技能的培养更是难以实现。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成为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课题。本文拟以此为论题,进行相关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务,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论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混合教学,提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具体介绍目前高职会计学生学情情况分析及对策,以会计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开展《基础会计》混合教学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高职高专涉外会计专业会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分层教学、模块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三个方面谈讲授《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然而在目前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很多方面不适用企业对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使得教学效果并不好。本文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分析了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学理念教好《基础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对于初涉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与近几年来金融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在认识上、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指导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试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来探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