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研究宗法制度不仅对了解历史上的中国,而且对认识现实的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过去对宗法文化研究,往往局限在古代和汉民族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民族的宗法制对少数民族是否产生过影响?如果少数民族有宗法,其形态又是怎样的?这些宗法是否发生过变异?特别是像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各民…  相似文献   

2.
宗法思想是对宗法制度所内含的一系列社会关系进行的理论概括的总和。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广泛存在着的宗法关系是它的基础。起先,这种关系体现的只是宗族内部的组织原则,以及根据与首领血缘的远近而排列的财产分配、继承系列。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当国家产生以后,宗法关系就由狭隘的宗族内部关系改制为具有国  相似文献   

3.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族权和财产继承权为核心的敬宗收族,以祭祀、宗庙,谱牒等为表现形式的宗族、家族制度。宗法制度从西周诞生之日起,就给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使史学界对这朵盛开在封建社会土壤上的奇葩,不得不驻目探讨。对宗法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史学界所见略同,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些文字上的差别。如钱宗范先生认为:“宗法制度是以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包含着阶级对抗内容的宗族、家族制  相似文献   

4.
<正> 仁学的流变仁学是我国宗族奴隶制宗法制危机的产物。孔子将仁学系统化,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宗法联系以挽救奴隶制度的需要。因而,仁学的发展与演变,也和宗法关系的社会递嬗相联系。离开了中国宗法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就无从了解仁学的实质及其长期流传的原因。宗法制,是由父系血缘氏族组织的家长制演变而来,发展到周代形成完备体系,成为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与分封权力的一种既是宗族的、又是政治的制度。天子由同姓贵族的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既是宗族的最高家长,又是政治上的共主,握有国家的最高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恋土情怀和家园观念。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晋国的变化则尤为突出。在其内部,各种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因素急剧增长,新型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这一切猛烈地撞击着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本文仅从作为奴隶制社会特征之一的宗法制入手,对影响宗法制正常运行的一些封建因素作一粗浅的分析。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发展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族制系统。天子世代相传,且由嫡长子继承职位,奉祀始祖,称为大宗。嫡长子以外的其他诸子被封为诸侯,称为小宗。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制。其实质  相似文献   

7.
封建宗法关系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封建宗法关系在封建政权上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史上,贯穿了一条线索于其始终,这条线索就是血缘关系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它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表现为宗法关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是以父系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奴隶社会“家天下”统治的继续。在这种宗法关系中,体现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它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血缘亲疏关系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宗族组织的政权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 ,宗族组织不仅是个血缘单位 ,还是个准经济单位和准政治单位 ,其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和当时的政权组织有很大的类似性。如宗族组织内部存在着与阶级关系相对应的身分等级秩序 ;与官僚机构相对应的宗族机构 ;与国法相对应的宗族法 ;与政权一脉相承的族权 ,呈现出明显的政权化倾向 ,而这正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宗法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赵炎才 《学术研究》2004,(11):89-94
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立足于国情 ,利用中外积极学理 ,深入剖析了传统家族与封建专制、家族伦理与纲常礼教的内在联系及其危害。他强调破除传统婚姻陋习 ,反对血缘至上 ,主张父子平等 ,藉经济独立建立和谐平等的兄弟关系 ,改良宗族伦理以培育近代民族精神 ,沿《大学》思维模式重构近代伦理道德。如此将改造家族制度与推翻君主专制、更新宗法家族伦理与摆脱封建礼教桎梏、培育近代民族精神较好地结合起来 ,开启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宗族及在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宗法制度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种影响在解放前不仅表现为宗族势力对农村社区生活的直接的、有形的控制,而且表现为宗族势力对农民意识层的渗透,使其成为间接控制农民行为的无形的观念力量──一宗族观念和宗法思想。解放后,随着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的消灭,宗族势力对我国农村社区生活直接、有形的控制逐渐被消灭了,但根植在农8$层意识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思想却一直未被消除。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它对农民行为的影响有时就会由潜在的变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道德教化具有深厚的资源可供挖掘。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备自身的逻辑和历史特征,包含一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特征。如对自然的重视和膜拜;对自然规律、天地道理的恪守和敬畏;对以父权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的坚守等等。本文在梳理道德教化的基础上,探析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特性,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公民道德问题,试图从社会启蒙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寻求有价值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显赫的世家、庞大的宗族左右着社会各领域。世家望族的根基来自天然的血缘关系,以血缘联结起来的家族常常拥有较强的地缘势力。所以,在社会诸力量消长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才是社会稳定之根本。因此,在中国,宗教依托于世家望族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传统由来已久,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支持的力量,有时表现为排斥的力量。而且,随着家族地缘力量的强盛兴衰,这种力量投影也有相应变化。吕氏、陶氏、闵氏对龙门道团在江南的发展与传播之作用论证了宗教发展与地方势力之关系,解析家族地缘力量在龙门道团中的投影,可略见古典宗教与中国古代社会之间相互适应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族而居;父亲在个体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二是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式家族,其基本内容为大宗和小宗、嫡长子和别子加以区分;对宗族、宗庙实行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的原则。三是秦汉时期的强宗大族式家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大都由一些大地主或大奴隶主构成;族人一般是聚族而居。四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其基本形态结构为经济实体的地主庄园;家族自卫的武装坞堡;迁徙流亡的家族共同体。五是宋以降至清朝前期的封建家族制度,其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村落结构聚族而居;家族组织系统严密;族长统治绝对权威;家庙祠堂遍及城乡。  相似文献   

15.
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需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拜读之下,有很多感想,现以宗法制度为例,提出来与杨宽先生商榷。《新探》“试论西周春秋间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章中,谈宗法制度的,有这么一段话:“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宗族族长及其助手由遴选法产生,与宗子制的继承大不相同,其出任与否以及能否久任,没有自主权,甚至会被免职,因而权威不会太高;族长及其助手的行事,应以族规、祖训为准则,又受族人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族长需要与族人会议密切结合,才能够很好地领导族人进行祭祖、修祠、修坟、修谱、处理族人纠纷等事务。宗族为光大门庭,提高社会地位,遴选有才德的族人担任族长,要求其振兴族务、遵法自律,当然不乐于恶劣族长的出现,在这种条件下,族长一般应该能够持正主理族务,而作恶多端,以至致死族人者为不常见现象;作为血缘群体的宗族,有其宗法性,族长因有专制的因素;清末,在极少数宗族中出现选举制、议会制的"族会",实行民主管理原则,是宗族组织的新形式,表明宗族制和族长性能在演变,族长的宗法成分几乎消失殆尽,惟是此类宗族极少,只能反映宗族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权力分化与整合 --以招远市明村华村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山东省招远市两村庄的问卷调查,认为我国目前乡村社会权力整合的突出特点是非政府组织如家族、宗族等血缘宗法集团和企业等经济组织向政府组织(村委会)的渗透,村级权力主体即村干部往往由社会能人和经济能人担任。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此种乡村社会权力整合格局的成因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周代宗法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作为中国封建宗法发展史第一阶段的周代宗法制度,提出了什么基本问题?宗法,是宗族内部的宗子法,其中包括确立宗子权,维护宗子权、行使宗子权的各种细密的规定,这是自北宋张载开始对宗法进行专题理论研究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宗法的基本定义.我将此称为“一般宗法形态”.“一般宗法形态”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相对国家政权来说,  相似文献   

1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宗范、梁颖、申易等合著的《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一书,自去年底向世以来,由于视角新颖、体系严密、史料翔实、新见迭出,建构了民族地区宗法制度研究的新体系,开拓了民族地区宗法文化研究新领域,展示了宗法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受到传媒的好评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及赞誉.《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是1993年国家教委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审定、正式下文确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我区唯一的重点课题——“广西汉族与少数民族宗法制度研究和当代社会”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学…  相似文献   

20.
宗族的出现,依古人之说是起于继别子,但根本上还是私有制阶级社会的产物。由于财产私有现象在最初只可能存在于少数人中,而且当初的诸多别子又原本就是王室成员,所以原初的宗族也只存在于上层奴隶主贵族社会。而以后,因随各个别子血缘世系的不断延续扩展,大宗小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