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大鱼大蛇腹生还故事的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南亚研究》2007,(1):78-83
宋明笔记中有多处入大鱼腹生还的载录。这一母题在印度大史诗和中古汉译佛经中可找到渊源。在同样受到佛经故事影响的印度尼西亚,母题在“英雄遇难”之中交织着“夫妻离合”,与中国大陆类似传说有着某种同源性、内在关联和细节不同。清初小说及传闻借助于这一母题,渲染了特定人物拥有宝物的作用,以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文学宝库,佛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原型和母题。在佛教传播的广大地区,熟读佛经,成为熟悉和了解文学传统的一个必要条件。东方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文学母题,如因缘和合、轮回转生、化身下凡、遇难搭救等,无不与佛经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即使不是佛经首创,也是有赖于佛经的传播而得以发展。本文所探讨的启悟文学母题也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王立 《南亚研究》2011,(2):131-141
神奇火光能引导当事人走出迷惑,使陷入绝境者得救,还能作为王朝兴盛的预兆等。佛教中火光有神圣、圣明的寓意。中土火光引路母题,源于中古汉译佛经。佛经认为,不同的火光,从不同距离来看,有着不同的亮度和层次;当事人在火光指引下遇难呈祥,走出命运低谷;昭示希望,使其迷途知返,还象征佛本身就是众生迷茫人生中的灯火。中土叙事文学该母题在后世得以多元扩展。  相似文献   

4.
王立 《南亚研究》2005,(1):70-74
佛经故事中相思病母题,包括因情不堪得相思病而死,女病貌丑不欲夫见,相思病疗法,女性因相思病死,被盗墓辱尸等。外域传来的这一母题,借助宗教载体在下层民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一者,该母题带来了外域较为自由纵放的情爱观念,使华夏传统情爱观受到冲击;二者,后世男女情愫自由大胆表达,有了文本依托;三者,该母题以其最有人性活力藏蕴,成为此后叙事文学表现青年男女性格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母题之一,持久地产生着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立 《唐都学刊》2003,19(1):11-16
东亚沿海有关海中大蛇怪兽传说,可以看出不仅是一个佛经母题文本承继性问题,还有着多种因素陆续起作用,如水文气象及仙话的民俗背景介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母题由地区向周边扩散的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群 《南亚研究》2005,(2):79-84
陈寅恪利用其对梵文的掌握,考证了印度佛典版本的真伪、佛经译者的归属,勘证佛经翻译中的误译,并阐述了自己的佛经翻译观。他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角度入手,详尽考察了佛经文学与中国文体间的关系,仔细梳理了中国古典小说与外来佛经故事之间的渊源。这些对于理清中、印文学之间的关系,再现佛教与佛经故事在中原的流变情形,动态把握本土文学选择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学故事的全部过程,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晨,只要你去五四广场,就会看到一名皮肤黝黑、眼睛深邃的印度男青年在指导市民学习瑜伽.这位瑜伽老师是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一位"行者",名字叫舒谧特.他毕业于印度著名的瑜伽自然疗法学院,曾多次在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和国际瑜伽锦标赛中担任表演使节及自然疗法专家,并获得全印度瑜伽锦标赛亚军称号.是青岛"瑜檀伽俐"瑜伽馆的创办人徐红从印度特聘过来的.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209页(1990年7月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中文全译本):印度用墨的历史,可能因为上古禁止以文字记录佛经而推迟,古梵文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到,任何胆敢出售、伪造或书写《吠陀》经典者,都要罚下地狱。宜超按:是谁禁止以文字记录佛经,这种禁止是来自国家的法令,还是来自释氏的告诫?该分册的作者钱存训教授并未明确指出。今检印度古代史料和汉译三藏经典,均无禁止以文字记  相似文献   

9.
王立教授的佛经文学母题溯源比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来,他与刘卫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为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印洪水神话的源流看文化的传播与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印度洪水神话的源与流的考察,透析苏美尔—巴比伦、印度、中国三大古文明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文化接触,说明了不同文化的价值对同一文化原型的受容与改造的某些规律。文章讨论了大洪水神话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生命意义,将此母题引入原型批评观念,分析洪水神话跨文化发生的原因,勾勒出它在世界各地分布的线索,指出它们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可能联系。同时,通过母题模式的比较,探讨了印度洪水神话与西亚洪水神话的渊源关系,指出了印度文化的果报思想对洪水原型的改造及其与佛教精神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中国洪水神话传说的三大系列,着重剖析印度影响下产生的“报恩型”洪水传说的流变过程,以及它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从中窥探文化传播与异变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