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伐檀》主旨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余年来,经学家对《诗经·伐檀》的主旨“纷纷无定解”,但是半个多世纪来国内研究者几乎有了一致的意见。早在二十年代,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二章中以及中国哲学史课堂上,把“君子”解作当时不劳而食的“大人先生”。他说:“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郭沫若也认为,《伐檀》是剥削者“阶级意识觉醒的反映”。四十年代,蒋伯潜也说:“伐檀之工人生活劳苦,富贵之家不劳而获,享受反丰,故作是诗以刺之。”五十年代,余冠英沿此说认为“这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以后,国内凡涉及此诗的有关著述,均采此说。笔者不揣谫陋,拟在本  相似文献   

2.
《伐檀》思想立场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纪彬同志在其近年新出版的《论语新探》中,引《诗经》中《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即赵纪彬同志所指的“破坏井田所有制及其上层建筑的变革派”,见《论语新探》第141页)的剥削形式。赵纪彬同志并认为:“此诗则为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伐檀》一诗,自解放以来一直被绝大多数的文学史当作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来重视和介绍;历年来的中学语文课本差不多都选录过这首诗。赵纪彬同志对这首诗的断语,从根本上动摇了它的地位,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鉴于这首诗流传广、影响大,弄清楚它的思想立场究竟代表哪个阶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 我认为,《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情歌。为说明问题,先将原诗抄录过来。《诗经·魏风·伐檀》共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两章只一、二、三、五、七、九句各变动一个字,其他与第一章完全一样。这里只抄录第一章,把二、三章变动的字附在第一章对应各句的后面以省篇幅:  相似文献   

4.
《诗经·伐檀》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伐檀》成了《诗经》中极有名气的一首诗。在大学中学的教材中,在几乎所有的关于《诗经》的论文和专著中,《伐檀》均被作为我国古代奴隶不满和反抗奴隶主统治的篇什,向人们介绍着。它反映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学史研究中,劳动人民反剥削的诗作受到了足够重视,是好现象。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此种传统看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伐檀》属于《魏风》。魏系周初封国。《汉书·地理志》载:“魏国  相似文献   

5.
魏世民 《江淮论坛》2003,(2):122-126
目前有关<水浒传>主题的几种主要观点有农民革命史诗说、宣传投降主义反面教材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等.这几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然并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水浒传>的主题应当是<水浒传>通过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斗争故事,极大地宣扬了"尽忠报国"思想,并指出"功成身退"才是粱山好汉们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王军 《船山学刊》2011,(1):155-156
借助结构主义的文本解读方式,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计算《水浒》出现的频率、身份等,探讨《水浒》英雄排座次的依据.并针对天罡、地煞英雄排名次的具体情况来探求《水浒》的主题。说明阶级分析方法存在较大缺陷,认为《水浒》主题是英雄传奇。  相似文献   

7.
晚唐文人皇甫松的词虽被赵崇祚编选入<花间集>中,但鲜有绮艳的闺情之作,而是抒怀言理、田园边塞、风物人情皆可入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词人影响深远;他的词多缘题发挥,合乐可歌.又常以新奇爽快之笔绘秀雅幽远之境,为靡丽的词坛吹来了一股清疏之风,故成为了近现代词选家的"宠儿".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9.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然则,《西游记》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却是尚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国以来,曾有不少研究者分析,不少文学史论述;但与原著合而观之,总感到不  相似文献   

10.
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看法,见仁见智是必然的,因此,互为商榷就是必要的。近来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反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品,是“用艺术的形式献给封建统治者的一份‘陈情表’和‘劝谏书’,并将长期活在人们心目中,流行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英雄孙悟空斥之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打手”,  相似文献   

11.
曹植的《洛神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是关于《洛神赋》的创作意图,却是一个千古之谜。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在于"借离合之情,抒身世之悲",是一篇言志之作。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故乡》这部小说用包含着诗的感情和韵味,以散文的笔调及对比白描的手法,挖掘出了非常丰富深刻的主题。对于小说的思想主题,研究者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农民问题说","隔膜与阶级观念说","批评辛亥革命说"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笔者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认为这三种学说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同时存在各自的不足,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小说主题才显得更加完整和丰满。  相似文献   

13.
黄爱平 《兰州学刊》2009,(5):179-182
文章通过《复性书》与《原性》《孟子荀子言性论》对“性”的本质的界定及其论述形式的比较,指出《复性书》尽管借用了佛家的某些思想方法或思维形式,但是从它对“性”的本质的理解及其对“修道成圣”等儒家重要问题的关注,可见它在精神实质上是儒家的,而不是佛家的。  相似文献   

14.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1,(1):136-139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的文学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再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从而挖掘出《狂人日记》"叙事策略"深刻的文学内蕴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最近几年,随着某些现代文学理论的流行,人们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讽谕性质,越来越趋向于否定。有的文章甚至说:“在这首长歌中,除了爱情,再无其他。”《长恨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否存在一个讽谕主题,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考察。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脱离开《长恨歌》赖以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而以某种常常只适用于现当代文学甚至外国文学的新潮理论去附会,或者按照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作者感情的前后变化,孤立地对作品作肢解式的剖析,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华裔明星,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又虚构,反映了美国华人独特的族裔体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家族史和母女关系为线索,揭示了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文章拟根据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论述小说中的婚姻主题,旨在探索华裔女性艰难的婚姻历程。  相似文献   

17.
再谈《国际歌》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铁平 《学术界》2001,(3):115-116
《学术界》2 0 0 1年第 1期发表了于光远教授的一篇文章《〈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 ,拜读后非常敬佩于教授的执着精神 ,但也发现了几个小问题 ,特撰此文 ,向于教授和读者请教。(1)于教授说 :“法文中的nesommesrien三个字 ,分别说来就是‘不’、‘总计’、‘某些东西’ ,合在一起便是‘算不了什么东西’ ,这是个法文成语 ,也就是‘卑贱的’的意思”。这段话有几处不确。sommes在此并非“总计”的意思 ,而是“是”的意思。法语中的原动词^etre(是 )的变位形式如下 :Jesuis(我是 ) ,tues(你是 ) ,iles…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曾写过《〈京本通俗小说〉辨疑》(《文物》1978年第3期)一文,疑谓《京本通俗小说》可能是缪荃孙的赝造品。经马泰来、马幼垣两位先生通信函,得知马氏弟兄和胡万川先生比我要早几年便表述过同样的意见(马幼垣、马泰来《京本通俗小说各篇的年代及其真  相似文献   

19.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汪韶军 《兰州学刊》2011,(1):16-19,15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人类的解放可归结为爱欲的解放,亦即非压抑性文明的实现。为什么追求解放?解放后,人将处于何种生存状态?解放何以可能?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整部书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