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南的一些同志发现了奉天王和尚坟为楔子,关干李自成给局的论争,迄今已三易寒暑了.这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大历史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李自成一生事迹的真伪,而且关系着南明隆武、永历两朝历史的估价.若如韩长耕、向祥海同志所断言,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是李自成隐居幕后,以高夫人(李自成妻)、李过(李自成侄)、高一功(李自成妻弟)代表全军出面的”;“这个决策指挥机构的领袖,就是已经退隐却仍在随军指挥的李自成.高夫人、李过、高一功只不过是出面站在前台活动的李自成的传命者和影子”;“此后的南明抗清也是以‘忠贞营’为主力”,那么隆武、永历两朝的历史就得从头改写为李自成领导的忠贞营抗清史了!我不怀疑韩向二位以及其他持“夹山为僧”说同志作如是  相似文献   

2.
在《李自成》第一、二卷的人物画廊里,屹立着一位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这就是义军统帅李自成的结发妻子高桂英.这一典型形象,融合了我国古代革命妇女的优秀品质,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光辉.它与李自成的光辉形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认真学习和探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艺术经验,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艺术赢得崇高的荣誉,总是与其独特的创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其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品具有显著独创性,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结果.其中悲剧艺术的成功运用与出色创造,则又是《李自成》艺术独创性的鲜明标志,体现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李自成》的悲剧艺术,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独到的艺术成就,又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自成起义所包含的实际历史内容,从而科学地探讨和澄清读者与评论者中间提出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5.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红夷炮的制造与大规模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籍贯、生死、起义及其李自成一族的情况,历史学家众说不一,有的出入很大。笔者前几年在陕西横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横山县志》,对李自成及其家族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史籍、方志和资料,对李自成的一生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现试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诸况作以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王兴亚著,一九八二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过程中的经济政策的一本专著。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大、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虎吼雷鸣马萧萧》选自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卷第二十八章.这一段选文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描写李自成突围鄂西后,粉碎了张献忠暗害的阴谋,拒绝了王光兴兄弟的劝降,重整兵马,再图大举.在那么一个黎明前的黑夜,李自成慷慨誓师,引起了群情的激动.雷鸣风吼,战马萧萧,壮丽的气氛形成了全文基调,深刻而有力地展现了一幅叱咤风云的丛山誓师图,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农民革命首领李自成的洪涛万顷的内心世界.由于小说主人公李自成毕生的事迹浩繁,大起大落,而又和各方面的人物相联系,因此姚雪垠同志对他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是用尽匠心的.有的是通过他的单枪匹  相似文献   

11.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12.
一、所谓李自成殉难于通城县九宫山的传说辨误 关于明末农民战争杰出的军事统帅李自成的结局问题,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开展过一场讨论。不过,当时的讨论,只限于李白成究竟是牺牲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还是湖北通城县的所谓“九宫山”(实即该县之锡山)这一焦点。  相似文献   

13.
1644年李自成推翻崇祯明王朝,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同年四月,满清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联合明总兵吴三桂击败李自成。顺治三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失踪。通过文献分析,李自成九宫山兵败后逃逸,继而禅隐至古辰州府治平乡天罗山,继续反清复国的斗争。多次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天罗山寺院系大顺国最后的指挥中心,戚六六和尚极有可能系大顺皇帝李自成,周边的山溪、峡谷和溶洞建立了大顺国的关隘哨卡,其携来的宝藏可能匿藏在附近溶洞。至于天罗山与其古城堡、庄园、溶洞、关卡隘口的关系及宝藏的最后下落,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明朝的儒士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崇祯十三年底攻入河南后,虽然开始吸收少量知识分子参加,但仍缺乏一个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李自成用为参谋顾问的,又都是些下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也较狭窄,缺乏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能力,他们帮助李自成制订的政策每每出现重大的偏差与失误.这就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5.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与闯,厥罪惟均也.”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二位农民领袖的作用论述颇多,却不免失之偏颇,或扬李贬张,或扬张贬李,都与史实不符.只有对二人的作用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同志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和修订后的第一卷的相继出版,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的胜利成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它给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地增添了异彩。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期待下创作的,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的。毛主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建国以来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我院近期成立“《李自成》研究小组”.《李自成》第一、二卷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在陆续向外翻译介绍中,也受到一些国外读者的赞誉.近年来文学研究界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国外报刊也发表了评介文章.姚雪垠同志是武汉地区的作家,《李自成》第一、二卷也是在这里写成的,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并且随着《李自成》以后各卷的陆续出版,将我们的研究工作经常化、系统化,则更是无可旁贷的责任.去年春天,我院受武汉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曾经召开了有部分省、市代表参加的《李自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八二年在史学界有“李自成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改名奉天玉,寿至七十而终”的说法。我对力主此说的几位同志有所驳难。兹所欲申述者:韩长耕、向祥海同志继《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之后,又发表了四篇文章,反驳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因而有必要再申鄙见,借以澄清误解。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与多尔衮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文就其各自在北京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加以比较分析:李自成由于其政策上的失误失利,退出北京;多尔衮由于采取适合于当时形势的政策,成功的在北京建立起新的政权.  相似文献   

20.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一、二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高大的艺术形象,而且用了大量笔墨刻画了对垒中的人物,如崇祯、孙传庭、杨嗣昌等人,就都写得栩栩传神,成就了一批十分深刻的反面典型.通过两个对立阵营中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李自成》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明末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历史的本质,使读者对明末农民大起义有了更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