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承传与嬗变——当代中国重要文学思潮研究》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赵联成教授的论著,云南民族大学研究丛书之一,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承传与嬗变——当代中国重要文学思潮研究》依次选论的“军旅文学”、“情爱文学”、“都市文学”、“新写实小说”、“报告文学”、“新历史小说”、“世俗化思潮”等,在体现作者个人对当代文学思潮的观感与把握的同时,做到了尽可能全面地囊括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思潮,尽可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真实面貌。与其他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论著相比,赵联成这本著作的特点可能还在于他于具…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小鲍庄》审美空间的相对狭小;《棋王》的瑕疵;《红高粱》审美的缺陷与作家思想上的局限等。它是导致“寻根文学”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这是作者主编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三段节选,分别是“旧体诗与聂绀弩的‘三草’”,“王小波的小说”,“网络文学:痞子蔡和安妮宝贝”,这些内容,在当下流行的文学史当中,通常很少论及。作者力图扩展当代文学史的覆盖面和强调对文学新现象新媒介的关注;在行文中,不求面面俱到,以文本解读为主,注重感性经验,将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放在重要位置,凸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198 8年颁布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是被学术界诟病最多的 ,其中的当代城市题材小说《都市风流》又是阅读界和理论届说得最少的一部 ,本文从小说表现的人本主义思想、文本所包括的知识分子趣味等方面 ,进行分析 ,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当代性”即是文学现代化意识的体现。现代化的文学是独立的、开放的、有探求精神的。“朦胧诗”(以 1 978年《今天》创刊为标志 )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中国当代文学完整地展演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从人文精神到文本意识 )及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走向 ,具备了获取当代性文学品格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也有疑点。疑点是 :文学的载道性倾向和商业化倾向的双重异化 ,深度减弱和道德守望倾向。消除疑点需要开放的宏观眼光和对世界本质的、微观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2007年11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我校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赵心愚教授,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前来参加论坛开幕式的还有原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元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研究员,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关纪新研究员,四川大学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 12届学术年会 ,具体研讨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新变动 ,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 ,以及加强新世纪当代文学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推进了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具体研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新变动,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以及加强新世纪当代文学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了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轨迹与特征 1.在进入正式研究之前,必须对新时期小说这个概念作一番界定。什么是文学上“新时期”?新时期的上限,一般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即从1976年10月开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一书就持这种观点。1986年全国有三个讨论新时期十年文学成就的学术会议,即社科院文学所召开的“北京会议”,当代文学研究会召开的“呼和浩特会议”和当代文学学会召开的“青岛会议”,也持这种观点。还有更早的,如宋耀良著《新时期文学主潮》一书,认为1976年4月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就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11.
与“现代”(modern)本身是一个含有某种价值判断的“意义”概念不同,“当代”似乎更侧 重 时间层面的“当下性”,英语中contemporary更是直接解释为“同时代的”、“同期的”。 在文学理论界,如果说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返顾过去追本溯源时多注意文本的原创话 语和历史意义,那么当代文学研究则有种强烈的“在场感”,尽管对象也是已然存在的文本 或文学现象,但因为时间的切近甚至同步性,“文本叙述”与“叙述文本”就有可能在同一 个线性时间点上共同参和时代的进程。其实翻翻这几年的学术斯刊或新出版…  相似文献   

12.
《青春之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的著名小说,多年来一直是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必选篇目。通过对该课程的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阅读态度和审美体验,同时探讨“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改革和努力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9~11日,由陈平原、夏晓虹、高远东、张福贵、金元浦、汤哲声、贺仲明、郭宝亮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期刊、出版社主编、编辑参加、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会议围绕"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力与历史走向"、"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思考"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方维保 《东方论坛》2010,(4):70-73,98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文本的修改和重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与传统的文学文本修改和重写相比较,当代文学中的作品修改和重写尽管涉及艺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当代革命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文本的修改和重写实现了文学话语的清理和重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文学》,"人民"与"文学"抵肩互嵌式生存,仅以1965年与2005年的期刊文本为个案,即可略见一斑。"人民"与"文学"在发展中有承续,在承续中有流变。从英雄时代到平民俗世,从颂歌狂欢到生活散曲,从高昂向上到精神褪色,不同时代《人民文学》的互补相生与承续流变,决定了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景观,一具现存的真实的"活化石",一份典型的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16.
陈远征教授     
陈远征,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湖南新化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陈教授1961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0年调入湖南教育学院分院任教,并担任中文科主任。1986年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任教,门95年评聘为中文系教授,是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陈远征教授K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讲授“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鲁迅研究”“新诗流派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忡国当代文学简史》(主编)、《现代中国的诗人与诗派》(独著)人中外艺术家轶事》(参与辑录撰述)等,以上著作分别由湖南文艺…  相似文献   

17.
小说《沙家浜》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成为近年来遭到批评最多的文学作品。但是本人认为 ,无论是京剧《沙家浜》还是小说《沙家浜》都是基于史实之上的虚构文本。前者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神化”色彩 ,但文本的社会价值取向却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走向相一致 ,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建国后 17年文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 ,把虚构文本与史实对号入座的本身便是错误的。小说《沙家浜》对这种神化和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彻底颠覆。这既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消解 ,又是向世俗主义的复归 ,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走向。小说《沙家浜》毕竟是文学文本 ,对其创作中的得失 ,应该而且必须要用文学的标准并在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讨论和争鸣 ,任何超出文学范畴的争鸣或者批判都是违背文学的自律性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物象考察,《离骚》第33-45章属于以大段人物心理描写为主的诗歌文本类型,该类型是在传统“赋”与“比兴”基础上脱胎换骨产生的,是对传统诗歌“比兴”加“赋”的文本类型的重大突破。该类型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活动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当代文学传播深深地打上了大众媒介的烙印,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进入视觉传播时代,“蒙太奇”、“比特”成为了世界通用的传播语言,原本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受众在阅读文学文本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点。本文将传播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考察当代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研究当代受众在文学阅读中显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同志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下简称《黄文》、载《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中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取舍、删削、整理、组合、归纳和总结”,论述了中国文学怎样走向世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主题、现代美感特征以及由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阐明了他们赖以建立新概念的“新方法”。文章的探索精神是宝贵的,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许多见解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例如,他们力图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