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学科,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它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经济学借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其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演化经济学旨在了解经济组织的内部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变迁,理解创新发展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制度主义的最新理论进展--"历史制度分析",可以将东北亚区域合作看作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长期演化博弈的结果,是一个包括不同类型合作的内生的制度框架.现有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制度框架由三种不同类型的制度安排组成:自主型、合作型、协调型.  相似文献   

3.
黎振强 《创新》2013,(3):10-15
创新具有本地化特征。早期的经济理论中,熊彼特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传统的集聚理论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在有限的地理空间集聚的原因,但关于创新的局域性问题,相关研究尚少。新产业地理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根植性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集聚创新的原因。现代演化经济学在不确定性、路径依赖等概念下探讨了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域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相互联系、交互行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钟荣丙 《创新》2021,15(2):39-50
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扬,它的形成在认知上实现了发展观的质的飞跃,将"创新发展"从一条路径、一种战略升华为一种范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动力论、道路论、阶段论、方法论四个维度分析了创新发展理念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探索了创新发展理念的四种国家目标模式:以理论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阐明"中国之路",打破西方政治话语垄断;以科技创新占据关键领域技术制高点,续造"中国奇迹",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以制度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中国立场",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以文化创新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宣介"中国方案",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在经典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由制度均衡推不出内生的相对价格变化;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然而,这两种理论的融合能够逻辑地得出如下结论,即制度变迁是企业家有目的行为的无意识的结果,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交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能够实现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演化金融学是演化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研究范式。将演化思想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凡勃伦、熊彼特和马歇尔等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问题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演化金融学由此兴起。与现有新古典金融学范式相比,演化金融学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7,(6):46-51
从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我国当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实际国情考量,应该把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关键战略。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出发,"供给创新"是指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相关主体在技术供给创新、管理供给创新和制度供给创新相应领域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产生新组合,实现新供给。供给侧改革创新理论中,技术供给创新更多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管理供给创新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才能来体现;而制度供给创新则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在。在供给侧改革的"供给创新"路径上,应特别强调政府在减税费方面需要由结构性减税转为总量减税,以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新供给。  相似文献   

8.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学认为技术追赶不仅包含技术进步,也涉及结构转换、制度体系、社会资本、技术能力和公共政策的维度.与这一广义的技术追赶观相对应,演化经济学不仅从技术,也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技术追赶问题,认为技术追赶是一个技术选择、社会能力基础和政策体系的综合结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面临着制度和技术的双重约束,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寻求新的追赶路径成为后发国家无法回避的挑战,技术追赶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社会能力与机会窗口等关键概念都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对技术一致性的把握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新现实主义看来,"绝对获益"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的理论依据,但实际上,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依据不是"绝对获益",而是"共同利益"。"绝对获益"是新现实主义基于各国间的利益对立、冲突基础上的假定,建立在这一假定基础上的任何"获益"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绝对获益"实质上是相对的"绝对获益";而"共同利益"则是建立在各国间利益的共同性、相互性、互补性基础上的。因此,新自由制度主义不是关注"绝对获益",而是追求"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刊》2021,(1):48-51
正"创新"概念由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最初提出,此后学界关于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没有中断过。科技创新大致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三个层面:(1)知识创新,如诺贝尔奖获奖项目等原始性、基础性创新;(2)技术创新,如开发核心技术,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霍华德·威亚尔达对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随着其调研的深入一直在"变",从最初发展主义理论的支持者,变为发展主义理论的批判者,他认为发展主义理论是一种种族主义,不符合非西方国家的发展现实,非西方国家应基于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来构建本土发展模式。随后,他从文化解释视角提出了适合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东亚、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模式,以及基于政治文化视角和利益集团视角构建的法团主义理论,成为非西方国家实行官僚威权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撑。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威亚尔达又提出一种修正的发展主义,他对非西方国家民主的定义更加宽泛,建议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和现实主义的方式将发展主义、依附理论、法团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主理论,来解释非西方国家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但威亚尔达始终"不变"的是对西方民主的认可,尽管对发展主义理论有批判,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理论,在时代背景变革的形势下他又重新对发展主义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5.
重视空间问题,重视"时空压缩"这类全球化时代的新颖现象,不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由于误解而错失了从马克思资本学说对之进行深层阐释的可能性,将会是十分重大的理论损失。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表现出来的在某种意义正是一种"空间主义"。"空间转向"论者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误读为"反空间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乃根源于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读。他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笼统地否弃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理论之传统,需要修正的只能是卢卡奇所发展的黑格尔主义式的批判理论传统。且由于他们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误读而对"时空压缩"现象处于一种浅层解释水平,因而我们便有必要从马克思相关观念出发,重新考虑对于"时空压缩"现象的深层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像"时空压缩"这样的新的历史现象仍有足够的解释潜力,而无须在基本理论层面上来一个"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左翼加速主义以马克思"机器论片段"为主要理论支撑,对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批判,并以数字技术的解放潜能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思辨支点。左翼加速主义认为数字技术强化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催生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仍是旧有生产关系参数框架内的继续。实现社会的后资本主义转向必须加速技术进步并将其重新目的化。左翼加速主义将传统上属于右翼话语体系的加速思想引入左翼框架,丰富了当代左翼理论的最新光谱,具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面向,也具有难以剥离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制度主义研究在民主化领域主要包括制度发展理论与制度设计理论两大视角。仅仅关注制度发展与设计,并不能深刻揭示制度在民主巩固中的重要性。不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以一种互动关联的方式塑造民主质量。这种制度关联的方式包括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影响及正式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然而,当今学术界研究没有系统考察制度的关联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探讨民主巩固的制度作用时,应该丰富既有的研究维度,增加对关联性制度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2006年9月25日在《价值中国网》撰文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传统雇用制度一般被认为是在"稳定雇用"理念下,对正式员工维持长期雇用的习惯及所提供的劳动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不但无法解释日本传统雇佣制度的产生与存续,而且还与日本雇用的典型化事实产生了矛盾。通过回顾战后70年日本雇用制度的演化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与主流经济思想的转变具有高度相关性。经济思想通过对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关系认知的影响推动了雇用制度的演化。本文以"经济思想——认知——制度选择"为分析框架诠释了日本传统雇用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化原因,进而指出对核心员工的终身雇用与对边缘劳动力的非正式雇用符合企业利益,因此,这一"二重雇用结构"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作为日本雇用制度的主要特征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刘佑局把幻象绘画方式上升到主义,开始觉得抬之过高,因为我对各种冠以"主义"的东西从来没有好感。我对刘佑局的"幻象主义"最早是持批判态度的,在批判的过程中却慢慢被刘佑局的另一种理论所折服。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包括欧洲艺评家对刘佑局"幻象"绘画的解读,文章虽短却很启发人。刘佑局用"心性"表达"异思",从旧格局里开发另一种艺术的"野性"地,这不仅仅在色彩的表达上创造了"多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