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是党的文化建设实践主体在理论层面的升华。从哲学理性的视域看,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是交往行为,也是价值重塑和实践创构行为,且彰显了三个理性向度。在交往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耦合中既回应了"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之问",又解答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党的文化理论建构关系的"历史之问"。在价值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依凭其价值期待,既阐扬"以人为本""家国一体"的辩证协调,又显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旨的价值取向。在实践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文化理论建构既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辩证统一的实践路径,又创构了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行动诉求。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既是个体确保生存的前提,也是追求社会化的必然。在交往实践中,媒介形塑着人类的交往,个体行为与传播空间之间呈现出互相建构的关系。社会化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交往时空既移动式存在也并置式呈现,带来个体交往行为的重塑与新变,使得个体在"缺席"亦"在场"的交往情景中,建构出"同圈"亦"差序"的交往场域,从而通过"主动"亦"被动"的交往实践,型构个体全新交往方式,重塑与他者的时空关系,重构个体社会关系圈层,在熟人圈中实现"新公共性"萌发。  相似文献   

3.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精神生态是由诸多元素构成、具有内在能量吞吐转换机制的精神活动系统.陶渊明精神生态景观主要为"质性自然"、文化熏染与躬耕实践等因素所催生,并通过安贫乐道的欣然、淡泊名利的超然和对待生死的坦然等界面加以呈现.陶氏精神生态景观品相之佳、质地之淳、境界之高,令人称羡,实为当今社会健康精神生态建构之典范.  相似文献   

4.
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学习能够重构生活世界、提升交往能力、建立交往者的主体间性。这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在当代,学习发生了以生存为动力的学习转向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个体学习转向共同体学习、学习的目的由增长知识转向培养能力三大转向。学习在当代的转向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习观:以兴趣为出发点,终身学习;重构生活世界、重塑人的内心,深度学习;学习机会更充足、平等,实现学习的全民化与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3G技术发展迅猛,以3G为核心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移动学习的主力.从交互距离理论和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中引出结构和活动两个纬度建构了基于3G的移动学习模式体系:严谨结构个别化移动学习模式、严谨结构社会化移动学习模式、灵活结构个别化学习模式、灵活结构社会化学习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的艺术创化旨在"澄明"与"显现"生命的本真.既以感性生命力作为生命体存在的支撑,以及多样生命体之间进行交往交流、互为信息传递的外在条件,又以精神生态力作为人的精神心灵生态的存在,在平衡与合理发挥感性生命力的前提下,润化生命运行的节律,创化艺术审美体验之生态"力"的结构,展示其艺术审美的巨大的生态魅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源始于人,而人具有"存在"的性质,由此人的"存在"问题构成了教育研究的核心。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建构的是一种反思性方法,"存在"的"在世存有"超越了传统教育形上学的二元对立困境,通过"存在"思想在教育方法上的运思、教育研究者的"存在"反思与确立"存在"思想在教育方法上的优先性三重入路来耕犁出以"存在的存有论"为枢轴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必须对人的"存在"样态有所把握与理解,才能澄明教育研究在"人成为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文化"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经历了"电视剧粉丝文本""网络用户泛文化"的生产阶段,正进入"文化的社会化生产与参与式的社会建构"阶段."参与式"实践和研究议题不断泛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实践和分析的重要框架.作为一种显著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成模式,该领域的研究应更聚焦于其"社会化生产"机理与核心价值,就公益与私利、开放与垄断、权力与正义等问题展开论证,以便在政策规划和实践中尽早规避由于社会化生产而出现"文化公地悲剧",以及因资本、权力等导致文化的结构性异化,进而讨论如何建构开放、公平、正义、有序的参与式文化生态,不断优化其作为文化与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8至14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既体现了东西方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又体现了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所发生交往关系的人和物,都是传播媒介;借此传播媒介所传递的种种信息,因其模糊性和变幻性,引发双方的无限想象。此类"无限想象"本身又成为传播的信息。海上丝绸之路所引发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西方人对传统中国认知观念变革的重要原动力。这种建构在浪漫想象基础上的"东方形象"是一个复合体,既有形而下的贸易和战争,又有形而上的哲学、宗教和艺术,互为交织,既是复杂的历史进程,也是复杂的传播活动。考察西方的文化认知对构建"东方形象"的具体影响,可以较好地阐释海上丝绸之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又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传播活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交往学习指导,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在澄清初中生交往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初中生交往学习的目标,从交往学习指导与学校日常教育有机结合、交往学习的评价策略和交往学习的有效指导等方面,深化初中生交往学习指导途径的探究试验,帮助初中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为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实践以校为本的“教师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交往的角度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分析.文章从社会交往与社会化角度出发对奥涅金何以成为"多余人"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他的角色的多余是来源于他自己在社会化进行中对交往的拒绝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育实践统合于行动的“范畴”,从而打破教育实践的唯理论惯性,将教育实践看作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相互影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动过程。〖JP2〗同时,教育行动兼具主体性、交往性、生成性和公共性等属性,因此,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的建构策略在于以批判反思、探究创新和智慧建构行动规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工夫的乐论"是徐复观从儒家心性论的立场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理论建构。这种理论的功能价值是开启人格修养;其道德形上实体即内在价值根源为人之"性";而其最高的存在形式为"无声之乐",即一种道德与艺术合一的人格存在。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化作为领导科学最为重要的形上之思,其建构性研究成为新的着眼点.这一建构应从界定领导文化的内涵出发,从器物、制度和意识形式三个层面厘定其表征;并结合中西领导文化的发展轨迹,通过比较,探索、建构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本土"领导文化."现代-和谐"应成为这种领导文化建构的"标识符",必须着力追寻能推动这一领导文化特质生成的进路,并以发挥其实践功效为归宿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从孟二冬精神和班级文化的内涵着手,分析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构中存在的建构主体积极性缺乏、思想人文教育内容空泛和价值导向功能弱化等主要问题,寻求孟二冬精神对大学班级文化建构的意义,并探讨用孟二冬精神建构班级文化的策略与实践:以制度建设为手段,将孟二冬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物质层面文化,为孟二冬精神的践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打造精神层面文化,践行孟二冬精神.建构有精神内涵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耻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耻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耻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耻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耻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耻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以其凝聚价值共识、规范社员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精神家园的"软治理"功能成为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为其参与乡村社会价值引流、行动规束、问题处置、关系调节等治理行动提供了实践空间。现代性冲击及其促发的传统文化衰弱使乡村共同体面临着价值歧殊、权威流失、行动游离和认同衰减的解构风险,对此,乡村文化治理的实施应以公共性建构为实践逻辑,直面变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而以新时代主流文化予以价值引导、以内外主体调适促进权力效能整合、以情境共识营造建构集体认同、以行动规则填充促进秩序的自主生成、以地方知识提炼唤醒乡民文化自觉,则是其整合性推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转的可为进路。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包括:学徒入学的自愿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过程的默会性、有合乎时代的文化传承、教学与生活合一、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这些方面在西方现代学徒制中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现人道精神的着力点还包括加强对“师傅”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职业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20.
主体既是现实存在,也是心理存在.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虚拟主体.它可能按照"理想原则"建构,也可能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网络交往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有对欲望的宣泄;另一方面,有对理想的抒写.网络的虚拟性释放了人的本真性,按照本真性进行交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主体间性.它是一个矛盾场,一个过渡场.一方面存在向艺术交往过渡的可能;另一方面,让人降格为欲望符号,互为客体,以他人为地狱,导致交往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