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红艳在2014年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撰文指出,布达佩斯学派是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一支,现代性是该学派的理论聚焦点。四位主要代表人物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如下:阿格妮丝·赫勒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推动力,但现代性在简化人的生活程序的同时也简化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她提出应以多元主义进行现代性的重建,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多元主义、视角主义的方法补充到现代社会,以维护多样性,防止统一性侵蚀人存在的意  相似文献   

2.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3.
孙建茵  王绍文 《学习与探索》2023,(3):154-160+182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理解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将文化工业看作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展开透彻批判。与之相对,他把自律艺术看作是唤醒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本质的超越手段予以坚决维护。然而,阿多诺主张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绝对二元对立的艺术精英主义遭到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什的反对。马尔库什主张保持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张力,他认为这种两极相联的动态悖论是现代性视域下艺术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时代境遇和问题关注的共通性,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法兰克福学派的新型人学立场,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性建构的合理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所具有的"反思启蒙"与"重新启蒙"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调整现代性建构的致思方向;法兰克福学派所确立的"超越现代性"与"重建现代性"的实践目标,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性建构的方向;法兰克福学派融批判与建构于一炉的研究方式,有助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马尔库什和赫勒始终都在关注着文化现代性问题。赫勒和马尔库什都对社会相关性作了一种哲学承诺,但是赫勒选择了合理性的乌托邦的规范选项,而马尔库什长期以来倾向于彻底的历史主义原则。特别是赫勒创造性地将第三种表达愿望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引入了马尔库什的理论中。与这种规范的文化概念相连的原理、轮廓和诊断被赫勒发掘出来,并与马尔库什最初概念中的历史性选择交错进行。可以说,赫勒阐释中的某种劣势与她的哲学理解的乌托邦渴望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7.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峰 《求是学刊》2004,31(4):24-27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支 ,尽管在今天已不再保持为一个独立的学派 ,但其真实的思想意义和在今日哲学中的位置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应被耽搁 ,因为它未竟的工作———当代文化意识批判———仍然是当代哲学运动的重大主题 ,仍然充满活力。这个主题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今天的发展 ,也属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哲学传统展开批判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米哈伊·瓦伊达(Mihaly Vajda,1935—)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同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同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长期在卢卡奇影响下开展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卢卡奇去世后,赫勒和费赫尔夫妇、马尔库什夫妇移居澳大利亚和美国,而瓦伊达继续留在匈牙利。因此,人们对瓦伊达的关注和研究相比于布达佩斯学派其他几位成员要少一些。在我国学术界,对赫勒、  相似文献   

9.
谢静 《求是学刊》2015,(1):43-48
福利国家危机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克劳斯·奥菲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将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与系统功能主义相结合,借鉴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对福利国家进行生产批判、政治批判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进行诊断,特别对福利国家存在的危机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文化并不是经济的附属品,认为文化对于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意识的形成、对于战胜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都具有积极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反对经济决定论而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的文化构想具有了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其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稳定的学术派别存在,具体地说,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个体融入到西方学术界,但其学术创作仍然有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烙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70年代后欧美新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于:其一,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其二,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设计;其三,对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沁蕾 《社会》2001,(3):28-29
在文化批判理论中 ,法兰克福学派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学派、卢卡思、戈德曼及其葛兰西等学者一脉相承 ,在意识形态学说的基础上 ,对二战后的晚期资本主义进行考察 ,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文化不仅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独立的功能和运作方式。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文化摆脱了超结构的文本方式而渗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工业变得无所不在而又无从反抗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温柔的肃杀。人们从启蒙前的迷信、蒙昧中解脱出来 ,却陷入了更为全面而整体的监控 ;人们将目…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对自身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纵观西方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与文化哲学相关的学派,都把规范性作为重要的理论关注点,将它视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以中和其经济学定论的倾向.有鉴于此,我们不妨把文化哲学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  相似文献   

14.
郑召利 《求是学刊》2004,31(4):28-31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哈贝马斯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止于悲观性的批判,而是在反思现代性问题时,试图寻找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出路,以达到重建理性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布达佩斯学派看来,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性就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历史哲学范式。这种历史哲学范式将时间理解为线性的,它以未来为导向因而取消了现在,具有乌托邦、末世论、救赎的内涵。布达佩斯学派对历史哲学范式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包含了现代性批判的若干重要主题。
Abstract:
According to Budapest School,modernity in a sense represents a paradigm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grand narrative.The paradigm understands history as a line,emphasizes the future thus ignores the present,and has the sense of utopia,of last judgment,and of redemption.Budapest school’s critique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lso that of modernity,relating to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critique of modernity.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关系复杂:即二者既有亲和之处,更有尖锐的分歧之点。现代性本身即暗含着自我批判的维度,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对其自我批判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后现代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总体性问题的不同,也就是在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宏大叙事"上、在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救赎方案上的大相径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执著于启蒙运动所标举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后现代主义从极具微观色彩的话语层面,提出了旨在张扬差异、反对总体化的理论。以差异理论为主要内涵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新兴的各种亚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和不可多得的理论资源。总之,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断裂式的,而是一种扬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反思的理论。它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起点,以批判理论和《启蒙辩证法》为展开,以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为转折,以异化、消费、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批判为内容,对现代性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具有既不同于早期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又不同于晚近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的特点。研究这一理论对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宬斐 《阅江学刊》2012,4(1):86-9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对现代性的诉求、消化与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共产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境遇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启蒙与教育,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意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指导过程中,具体、科学和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本土化"与"中国化"的转换,彻底摆脱了对现代性的模仿与焦虑;同时清醒地认识和解决了对被各种主义、话语、框架、叙事等掩盖的实事与问题,特别是那些本己的实事与问题,开启真正的自我理解的现代性道路,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年轻的哲学博士衣俊卿教授撰著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已由台湾唐山出版社于1993年12月正式出版。这部专著向人们展示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的、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演变发展、理论体系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该著近20万字,分7章,总体分3个部分,即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主要介绍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及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构成本书的主体)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对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一直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重要角度。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实践及其所创造的一系列成果。很多学者将狭义的文化划分为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体现不同精神内涵的实践形式。那么,神秘的高级文化被“祛魅”并实现“审美普及”后,是否还具有引导人类活动的导向作用?而大众文化摆脱了“精英”束缚,是否意味着一种降格,从而丧失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一切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黑龙江大学孙建茵副教授的专著《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之一,《文化》在现代性的视域下为我们展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批判性解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化内涵的新思路,而且对于实现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