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草标现象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标的社会功能有表明归属、提示、示警、禁忌、约会、祈祷等,对社会和谐起到了明显作用.草标文化已经成为侗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侗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利用当地各种优势媒体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掘弘扬侗族和谐文化,尽量减少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媒介内容.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从瓦解侗族文化赖以存活的社会土壤、消解和取代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侗族文化传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手段和机遇,尤其是侗族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兴起,为侗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广阔的接受空间,使其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在传播交流上有望摆脱"二八定律"宿命,看到了由长尾理论所展示的"长尾"前景.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区土地改革(简称"土改")的一部分,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的土改承袭了老区土改的经验,但在工作中遭遇了地方民族社会文化的因应。要理解该地区的土改历程,既需要对侗族社会文化加以深入理解,也需要将其置入一个连续的长时期的历史脉络之中考察。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对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土改档案的收集和解读,分析了侗族的社会文化内涵、人群分类及其复杂的互动关系,梳理了黎平县侗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呈现出当地侗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实践,深化了对黔东南侗族地区特殊革命历史进程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存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如何理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概念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侗族社会的田野考察,对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系统进行了分析,不论的资源培植、资源利用、生产与分配、社区管理等方面运行都是在特定文化下实现了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提出了社会生存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侗族的鼓楼原本只是南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在旅游场域中逐渐成为整个侗族的民族景观.本文试图探讨鼓楼在侗族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变迁,并指出现时的鼓楼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脱离了地方社会文化根基的文化展示景观.  相似文献   

7.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8.
所谓侗族传统文化,是指侗族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沉积而成的、比较稳固的、世代相传的、反复出现的、并渗透到侗族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总和。换言之,是侗族共同体中特有的、稳固的、并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的传统现象,统称之为侗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侗族以族群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拥有本民族突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重义轻利、克己利人、热心公益是侗族人最为突出的传统美德。宽容儒雅、趋静求稳、崇尚和谐是侗族最为基本的民族品性。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1.
侗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用鲜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文化,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人情、风貌,再现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种类繁多。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大体可区分为三大类:即韵体文学、散体文学和说唱文学。本文就试从整体上、从大文化的角度,以枚举的方法,探寻侗族民间文学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侗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曾以种植糯稻为主,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侗族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然而,历史上,自从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深入,侗族及其先民的糯稻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一系列"糯改籼"政策的实施,侗族的糯稻种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由此使侗族的传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发生转向,许多民间传统育种方式和糯稻品种也此过程中消失,侗族完全被裹协至现代性的发展轨迹。在环境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下,对侗族糯稻种植演变的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旨在说明知识与权利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侗族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对所处环境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其主要内容就是从社区的"时空规序社会共识"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地调控,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它传承了侗民族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歌之中。大歌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其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和审美视界四个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对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