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主持,在《南京大学学报》开办的民国史研究专栏,已历一年。一年来,专栏出刊3期,发表了8篇论文,在民国史研究的领域、主题、资料、方法、论点等方面,均有或多或少的创新和成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大体达到了我们当初开办专栏的初衷——向海内外的民国史研究者提供发表精品力作的园地。当然,限于各种条件,专栏仍有未如人意处。我们期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上层楼,在民国史研究方面有新的开拓,同时也一如既往地渴求得到海内外民国史研究学界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民国史研究欣欣向荣,成果丰硕。海外近代中国文献的大量公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等,再度引发对民国史的研究热潮。社会上也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民国热",相关文学类作品在图书市场更是层出不穷。但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差,各种演义类文学作品充斥图书市场,加之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构的史实与史料,令一般民众难以掌握真实的历史。2011年,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包括《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完成了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27—30日,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海内外130余位著名学者济济一堂,探索中国文论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复旦大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镇,先后于2000年、2005年召开过两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海内外学者交流和对话建立高层次的学术平台,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此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史的编纂研究工作,自一九七二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来,在民国史研究工作者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使读者了解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促进研究的深入,这里仅就所掌握的材料,对民国史的研究及其在海内外的反映做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的话:以往我国教育学界教育史研究的取向是思想史或制度史,即所谓"二分教育史观"。2008年,周洪宇教授提出了"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取向,旨在揭示教育的原生态场景。由此,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分教育史观"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之后,学者们通过著书立说等活动,积极开拓教育活动史研究新领域,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本专题选用的两篇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呈现教育活动史研究的新视野。周洪宇、刘训华的《论教育生活史的学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From Malinowski to Mao)出版后,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书评誉为"填补空白"之举.时隔三年后的1997年,王建民教授的<中国民族学史>的出版,也被国内的学界大师认为是学科史上"超过前人研究"的"先锋之作".二本学科史的著作.一为"知彼",另一本则为"知己",无"民族"与"学术"竞争之嫌,但在彼此的目标领域和对象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王建民教授回顾了<中国民族学史>的知识与文本生产过程,对个人的受教经历、特定时段的学术语境、学术机制和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类学学术动态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2013年8月17日至18日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中国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以"新视野与新史料:中国金融史青年论坛2013"为主题,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国金融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这对于推动中国金融史研究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云梦学刊》2011年第4期在"当代学术史研究"专栏发表"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的部分发言,介绍国内学者的最新讨论见解。有学者提出:学者、专家、名家、大师,可谓做学问的四大层次。第一层次的"学者",是职业称谓,以学术为职业者,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成为重要学术取向,影响深远。民国史的研究,因为起步较晚,史料又极大丰富,努力扩张材料与问题也是普遍趋向。在不得不缩短战线的情形下,各自挖洞却未必深入,滋生种种流弊,显示民国史研究尚处于发现的初级阶段。随着海内外相关史料的大量涌现以及科技手段的突飞猛进,坐拥书城对于学人变得轻而易举,治学应当超越发现进入发明阶段,重心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做什么变成怎样做,从而进一步提升民国史研究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反映中华民国史研究几十年来重要学术成果的《中华民国史》(全36册)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8月30日,在该丛书出版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档案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认为,该书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国史研究从草创走向繁荣,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民国史丛书》已达二十余种,其中多半是民国人物。历史人物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读蒋顺兴、李良玉主编的《山西王阎锡山》(以下简称《阎》书),颇受启迪。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在民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虽然,接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对其并不陌生;海内外史学界也都有学者在对他进行研究;但是,因为时间不同,立足点和看法不一,结论很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赋论史》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通史。它的问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是赋学界里程碑似的著述,是赋苑"游于艺"的导航图。它体大而思精,将史论合一,古今合一,宏观与微观合一,创见迭出。  相似文献   

13.
民国研究     
主持人语:30年多前中国学界开始将"民国史"作为一个学科着手研究时,官定的研究对象是民国统治阶级的历史,意在避免与同一时期的"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交叉或重叠。近十数年来,"民国史"逐渐扩展为"民国时期的历史"。无论在朝与在野,无论"革命"与"反革命",亦无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只要发生于1912-1949年间,均被纳入"民国史"的研究范畴。与此同时,"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14.
石剑峰 《源流》2011,(21):90-92
《中华民国史》作者:李新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1年7月内容简介《中华民国史》以展现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进程、重要人物活动和大事备览为主体,是整体反映民国历史全貌的一部民国通史。本书继承了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政府通过教学工作量将大学教师职业划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两种类型。当时,大学盛行聘请兼任教师及专任教师在外校兼课,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区别不明显。这种现象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批评,此后,中国的学界、大学和政府逐渐限制兼任教师:学界注重构筑官职和学术职业的界限,限制大学专任教师兼任官职|大学约束本校教师外出兼课|政府限制大学聘请过多的兼任教师。到民国后期,中国大学学术职业的专任程度逐步提高。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由注重教学绩效向关注学术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中华民国史研究深受革命史观的影响,突出强调的是与清朝统治的断裂。而没有注意到,在民国肇建过程中,并非只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和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清朝遗留下来的一些因素同样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本文指出,正是因为民初汲取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观和治理经验,才形成了目前的现代国家格局,与之对比,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对传统政教体系的继承,才导致民国初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史在传统历史撰述中曾居主导地位,但在西方新史学排斥政治史的取向影响下却滑至边缘。新史学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地,也带来了需要正视的"碎片化"问题。历史研究中的学科整合有多种选择,但就转型中的民国而言,由于政治在民元之后38年间已构成无处不见其身影的存在,套用"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极端表述法,似乎也可以用"全部民国史都是政治史"来强调民国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历史部类的内在关联,政治史尤其是民初15年的政治史可望作为整合已呈"碎片化"趋势的民国历史研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术进路。但政治史学者也不应坐享前人的恩惠,不思进取。前些年国外政治史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翻"新",并对政治史的本色保持必要的学科认同,由此形成的"新政治史"取径,或许预示了民国政治史研究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国救灾史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水旱等灾害资料整理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史学研究成果鲜见。第二阶段,中外学者在慈善、灾荒、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整体来说,民国灾害救济史在整个民国史和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十分薄弱。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底发行的《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下文简称《传染病与社会》,或用"张著"代称),是大陆首部论述整个民国阶段的疾病社会史专著。该书作者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张泰山先生,长期研究中华民国史,近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研究和日记资料的运用是近年民国史学界的两大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和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日记中的蒋介石”学术研讨会,正好将这两个热点予以结合:从蒋介石看人、看事转变为他人如何看蒋介石、如何看民国史事;以不同日记为资料来源,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比对研究;日记与档案等多种资料的互补运用.会议不仅讨论了蒋介石及民国时期的重大史事,同时从史学方法的层面深入探讨了日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些年来日记使用的一次检验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