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主体性写作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内驱力的写作新模式,它与非主体写作的现实分野在于言语创造性。言语创造力赋予主体性写作主体突围的内在力量和个性化的言语表现,是主体性写作的现实基点。而言语意识、自由与游戏精神和灵性悟性则赋予写作主体言语创造力的灵感、精神和素养,让言语创造力的养成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发展,主要就是体现在主体能力、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三方面因素的建构与发展上.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和差异性,只有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才是积极的、完善的主体性.人的个体的主体性更多地、也首先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生活实践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4.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历来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恶魔形象,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基于此,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绝笔长篇《维莱特》中的女性书写策略,以揭示身处男权社会的女作家夏洛蒂大胆地把女人当人来写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1)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从人与自然的本然性联系出发,规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2)价值主体问题。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然目的性,是潜在的价值主体。(3)人的主体性问题。在批判继承近现代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化主体性思想,强调人作为主体,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文章从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主体活动过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生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     
1.关于个性的哲学理解人和人的个性都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哲学所理解的个性同其他学科(例如心理学)所理解的个性应当有所不同。当代的心理学家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一生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并从个体心理过程去探讨个体的作为心理特征的个性的形成。在个性问题上哲学思维区别于心理学之处在于:它应当从把握普遍性的角度去关注特殊,所以哲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主体性的个体表现。个性是个体主体性的论证: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转化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实现了主体向客体的转化。人通过这一主客体分化而使自己二重化,使实践活动表现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运动:人的本质力量向客体存在形式的转化(对象化)客体、客观对象(包括前人活动成果)向主体活动形式转化,使主体获得新的素质、特征和能力(非对象化)。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使人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还使人具有了自我意识,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使自然界和对象世界分别开来,从而形成了主客体关系和人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性地位.主体意识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和本质方面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前提,而且对物质的感性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典型社会概括性的多层次结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个体,它的产生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创造典型形象时,审美创造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典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出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性上相联,它对典型形象的作为和心理,具有内在的制约性,在  相似文献   

10.
《维莱特》中的女性书写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历来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恶魔”形象,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基于此,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绝笔长篇《维莱特》中的女性书写策略,以揭示身处男权社会的女作家夏洛蒂大胆地把女人当“人”来写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2.
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儿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表象主义和外在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难解之谜的钥匙。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指它除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显现之外,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向他人显现,即意识体验总是作为“我的意识体验”、以“被我意识到”的方式存在。就此而言,任何意识体验都隐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反思-高阶理论把自我意识看作第二位的反思行为的结果不同的是,胡塞尔把自我意识看作是内在于意识体验之中的前反思、非对象化、不自觉的意识。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认为,体验的有意识地被给予不是体验的某种附加的性质,而是体验的存在方式。正如空间中的物体是以三维的方式存在,体验只能作为自我意识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写作"尤其是"地下诗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事实.文革语境下的"白洋淀诗歌群落"--是 20世纪中国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白洋淀诗群"是对文革主流诗歌写作的一次背离和反拨,它重新确立了诗歌本体的独特存在,坚持了个体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声音,并运用现代诗歌技巧--隐喻、反讽、悖论、意象叠加和重合--表现内心世界的荒诞意识和对理想的追寻与探索.这都重新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文主体性写作指的是写作者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内驱力,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应用文相关文种的写作,以适应自身生存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的主体人格这样一种新的应用文写作叙事主张。而入世,则是应用文实现主体性写作的现实策略,从写作者内心世界出发的应用文主体性写作,可以较好地纠偏应用文写作中的学与用相悖。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按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清代女性写作展开评论,通过强化女性的文学成就改变女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的身份与认同,表现出较为自觉的诗学意识和女性意识.但是,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一方面在努力表达着属于女性自己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还是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她们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陷入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流派的营造 ,从表层结构考之是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共建的物化审美实体 ,从深层结构察之则是集体主体的社会、文化、审美等集体意识综合作用的精神结构 ;而作家个体主体意识与集体主体意识的整合、共振、互动乃是现代中国文学流派形成的内在机制、动力之源和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持两种不同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二元思维方式。事实上,讨论人工智能写作主体性问题应该摒弃这种二元思维方式,重新回归到对文学创作论的反思上来。传统文论将创作主体视为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呈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理解创作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从创作原理角度看,思维与语言的同构性使人工智能写作具有了“准主体”性;从审美意蕴角度看,人工智能揭示出审美的公共性问题,为理解文学创作主体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黄卫星 《东方论坛》2010,(4):99-103,118
审美活动往往从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起始,在个体观赏者主体性的审美经验活动中,继而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发生对话关系从而形成主体间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中所体现的审美活动的交互原则,既是建构价值理性的要求,更对建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成合理性视域中的审美有效性,建立作为和谐基础的意义同一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健康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报纸的编辑工作中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编辑是以出版和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执行者 ,编辑的基本劳动就是审阅、编修、收集稿件 ,具有审美能力是编辑工作的主导要求。而编辑的人格和感悟主要通过编辑的劳动表现出来 ,并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受到编辑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力的高低。编辑要具有艺术细胞和审美能力 ,如发现美、理解美、协调美的能力 ,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悟到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