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须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训师资 ,充实骨干 ,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技巧 ;广开渠道 ,灵活多变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搞好普查 ,规范档案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研究 ,探索规律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兴起,西藏高校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藏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日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加强西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找到问题之所在,提出相应对策,促进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程度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本文基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程度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设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提出了教育的内容及途径,设想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三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使之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为此,应以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制度建设等方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深化与升华。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与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方面在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相似文献   

8.
教育技术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德育工作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益,形成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等方面.因此,高校要通过切实加强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素质,大力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有效推进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交流合作等措施,促进高校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和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学生的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造性素质构成。高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应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 ,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是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 ;四是开展身心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是建设创新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各高等院校根据目前形势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仍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克服消极倾向,牢固树立常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规范运作与常态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郑凤梅 《云梦学刊》2002,23(3):90-92
德育实效是学校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更新德育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德育评价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秋香 《云梦学刊》2007,28(6):113-114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家庭、学校和社会均面临严重困境。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及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2,23(4):126-127
图书馆发挥思想教育职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优化馆藏,适当调整馆藏结构;优质服务,开展图书导读活动;积极引导,搞好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素质,发挥馆员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涛 《云梦学刊》2012,33(3):148-151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非典”事件可谓是一个新起点。从云南陆良事件可以看到舆论引导的与时俱进,而湖北石首案则提供了深刻教训。关于社会舆情,务必高度关注互联网。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时的若干特质,其与媒介的关系理应是相融共生的。政府强化执政能力的要求之一,是运用新闻报道进行政府日常议程设置,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5.
冯永刚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8-122,135,159
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展开、充盈并得以发展。追求道德自主,实现道德自由,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供给的功利化、残缺化、单向化与形式化,弱化了制度之于道德教育的保障与促进之效,降低了道德教育的质量与水准。依据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加强必要的制度供给,设计合理的制度并规范制度的运行,已成为现代道德教育持续发展无法回避且意义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美育教育中特有的功能,即审美同情、审美想象和审美超越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良好的道德情感、创新的精神和心理调节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要把美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着力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责任心不强等现状的分析,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引起上述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提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体途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调动教师育人积极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功能;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大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等方法,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杨志红 《云梦学刊》2003,24(2):56-58
整合力是一种整体的精神力量,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沿袭与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是道德的精神。是以道德的理想和整体的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凝聚人心,也影响师修养。分析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力与师德修养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整合力在师德修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松德 《云梦学刊》2009,30(6):113-115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群体的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弱势群体表现为家庭一经济弱势、人际一心理弱势、学习一学业弱势三种基本类型。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扶助政策,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体现在表层的解决其生活困难和学习问题上,更要关涉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道德发展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弱势群体道德发展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0.
公共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理论意义上的德育效应,在辽宁省高校又有着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为此,探寻一条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和加强德育的可行路径已成为现实必然。作为课题的最后一个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具体指出了辽宁省高校应积极关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实践环节,进而才能踏上一条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可行之路,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和加强德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