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新娟 《阅江学刊》2011,(2):127-130
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分别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强烈反叛正统艺术,否定技巧。但是,二者在形式与意境方面有不同追求,分别以极端和中庸两种方式以及纯色与墨色的强烈反差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相异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中西绘画有许多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2):35-40
劳思光把文化看作源于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通过借鉴黑格尔文化理论模型、帕森斯理论模型等,劳思光探讨了文化成长与文化变迁的机制,文化成长是一种文化内部的发展、完成过程,文化变迁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区分了文化建设意识和文化解放意识,文化建设意识是一种文化原始目的的层层进步和创造,文化解放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功能限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罗马法对绘画与文字作品持不同态度,即关于绘画作品的归属争论持续存在,相反,对于写作作品的归属自始至终不存在争议.这可以通过对罗马法原始文献中的不同片段的分析中得出.对此,中世纪法学家提出了两种法理解释,当然这两种解释并非尽善尽美.之所以罗马法上对绘画与文字作品持不同态度,这与二者的性质差异、当时创作二者所用材料的价值以及古代罗马的社会背景及社会观念等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春青 《学习与探索》2001,5(5):104-109
唐宋诗的差异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这种差异在具体文本上的表现却少有细致分析.堪称唐诗代表的是李杜,堪称宋诗代表的是苏黄.将李白与苏轼、杜甫与黄庭坚的几首题材相近、体裁相同的诗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他们或重生命体验的完整性,或重艺术构思的精妙深微的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而在这种不同的创作倾向背后则隐含着以消解生存焦虑为目的和以实现主体意识为目的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诗歌文本差异不过是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欣赏一部喜剧、一篇幽默小说或一幅漫画时可以发现,投入观赏者意识中的第一颗幽默种子是对比,幽欧意境便是对比这颗奇异的种子所开出的花。从幽默在最为活跃的文学戏剧和绘画领域中的表现手段来分类,对比可划分为画面、语言、人物和情境四大类。对比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为画面的对比。大量的是在单幅画上用不同的形象或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王颖 《学术交流》2012,(6):110-113
文化决定意识和行为,涉外经济行为具有倾向性和价值取向。涉外经济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走上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化,中西方的民族由此产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商务谈判、品牌命名、电子商务等涉外经济活动中,并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外语人首先应培养文化意识,学习并掌握异域文化的特性,增加文化的适应性,并针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采取文化规避策略,有意识地避开双方文化中的重大冲突,或者借助第三方文化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涉外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日本、法国、西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所谓"新批评"派、"美学"派等名目繁多的反动资产阶级文艺思潮,通过南朝鲜的出版报道部门和大学讲坛等不同途径涌进南朝鲜,广泛传播.它们无论贴着什么样的标签,无一不是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是早就风靡一时的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变种.这些流派表现在创作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类.自然主义是以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色情文学为主的创作方法;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9.
学习和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不应排斥其他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方法问题上也应该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因为事实上不是很多作家都愿意或能够做到两结合的。学习和运用这个创作方法,又应该允许有一个学习和运用过程,先做到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基础,再学习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似乎比较实际些。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从生活实际出发 在文艺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都非常需要强调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 以“四人帮”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思潮和路线,十余年来在哲学上是唯…  相似文献   

10.
刘波 《学术交流》2003,1(7):110-113
对文化交流冲突的不同观念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学理论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 ,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人类共同体价值的一致性与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的总特征。这种世界文化的生成表现为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人类价值的引导下的多元互动的过程。也正是在世界文化这一视点上 ,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化论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要恰当地理解鲁迅的<故事新编>,最为重要地是重新理解作者创作的艺术构想,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究文化原型的冲动.从创作的构思上来看,<故事新编>对于原初文化的回溯主要表现为对于形象原型的塑造.由此,我们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于光 《今日辽宁》2003,(4):32-33
欣赏角振通的画集,不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绘画作品大气、自然、笔法纯朴、表现形式上独出心裁,更有一种让人说不清的另类感觉,这可能就是他所追求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吧.也许是军人的天赋给予了他一种大思维,为此,他的绘画作品常常跳出地域和时空.在《角振通的中国画集》中还展现了画家的另一种风采,那就是他的配诗画.诗虽然不拘格律,但却信手拈来更有大境界在,体现了画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作手法的自然结合,在不断探索和绘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由于发展历史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背景不同,面对颜色时所产生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也千姿百态.本文分别将中日两国崇拜的颜色进行比较,根据其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得出两国在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刘瑞兰 《社科纵横》2014,(5):127-129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而自由主义则是西方历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学说,两种迥异的学说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中国政治讲究"合",追求大一统,而自由主义注重"分",注重权力的制衡;中国无宗教背景,因而在内在自律上不如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由此而来就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强于中国人;儒家重集体,集体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而自由主义看重个人,个人的价值、尊严、利益等成为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反对统一性     
威尔逊认为应该以大脑生物学为基准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理由在于大脑生物学将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类一切意识和行为的最终解释。但是,普特南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关系和人的大脑—心灵关系之间的类比指出,硬件语言和软件语言作为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都有其各自的应用语境,文章由此出发论证了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现实可以进行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有其各自的存在价值。因此,追求知识的统一是不必要的,而文化的多样性应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