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论述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性及其可行性,提出了西南各馆联合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一、奇异的文化景观桂林抗战文化 ,是 2 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文化奇迹。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岁月里 ,桂林这座抗战前仅有 7万人的南方小城 ,竟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一下子繁盛起来 ,发展成为拥有 30多万人口、数十家报刊、上千文化人聚集活动的战时大后方的重要文化城。从 1938年到 1944年 ,先后在桂林活动的作家艺术家和新闻记者有 :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盛成、贺绿汀、马思聪、凤子、范长江、萨空了、杨朔、秦牧、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等 ;著名学者有 :陶行知、梁漱溟、…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桂糊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社团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戏剧体制和机制的发展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面貌。桂林文化城的戏剧刊物,在传播戏剧理论、总结戏剧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积极地推动过中国抗战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难历程。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 ,到 1 93 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即局部抗战阶段 ,它在长达 1 4年的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八年抗战传统观点的影响 ,对局部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应有的地位 ,缺乏深入和全面研究。本文从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部抗战的伟大意义入手 ,把局部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来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抗战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兆盖 《中州学刊》2005,(5):147-151
在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艰苦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科学总结和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参加了众多与抗战相关的文艺活动,发表了许多与抗战文艺相关的真知灼见。在西南联大,闻一多组织排演了《祖国》《原野》等抗日话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闻一多认为,在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要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期待着更多“时代的鼓手”出现。同时,他认为民歌中所蕴含的“原始”和“野蛮”,也正是当时抗战所需要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闻一多还认为,中国新文艺应该彻底尽到它反映现实的任务,文艺要下乡,进工厂,回到群众那里去为他们服务。闻一多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力提倡抗战文艺,他认为民族主义是复兴的根本,但他并不因此而提倡复古,而是继续呼唤科学和民主,要求发展新文学,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殷白是抗战初期投身革命文艺工作的一位老文艺家。他在文学创作、评论、组织和编辑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早年的创作反映了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晚年的抗战文艺研究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学观,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桂林抗战文艺是中国整个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建平同志从无数文献资料中抽出其中的主要情况,进行系统整理与概括,写成《桂林抗战文艺概观》。这本书最近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它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播戏剧的重要载体之一,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期刊见证了抗战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抗战戏剧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分布时段、编辑、作者、刊物的审美取向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演进特点。可以说,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是同期全国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职教领域锐意兴革,如增设国立职业学校,添办技艺专科学校,创设初级实用职校,增加中等技术科,举办各类短期职训班,推进建教合作,改进教学实习,分区辅导职业学校等等,中国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因战事而荒厥,反而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获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是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而广泛兴起和发展的。《共产党人》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主办的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党内刊物,刊登了大量党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和指示、研究性论文和干部教育通讯,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干部教育的政策制定、理论解读和实践开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实把社会各阶层青年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战时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展开了全面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立青年动员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了广大青年推动和支持国民政府坚决抗战,争取民主,促进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日占区,秘密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与日本法西斯和汪伪政权展开英勇机智地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 ,中国在偿还苏联援华财物的问题上是积极的 ,至于在偿还中出现的不尽如意的情况 ,完全是由于战争等客观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张忠民  朱婷 《社会科学》2007,12(4):140-15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经济统制政策以应对战时经济。经济统制政策的目标在于加强战时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而大力发展国家资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形成,国家资本体系的确立,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互动三个方面,考察经济统制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的关系,以及经济统制政策下国家资本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