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论坛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全新公共话语空间,也是现实话语空间在网络中的扩展和延伸.网络论坛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特质决定了对其只能是治理而非管制.因而,要从治理的理论视角,运用治理的方式手段建立论坛秩序,构建和谐论坛.  相似文献   

2.
在近期的"华南虎"事件中,公众对公共话题的网络讨论倾向于高度理性化,在网络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场以网络论坛为纽带的全民大讨论.网络让一个公众自由言论的平台得以搭建,同时也成为公共讨论得以延伸到各个现实领域的助推器.可见,在网络中,一个针对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空间,即公共领域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4.
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导向下形成的,以社会公共领域为载体的,为社会大多数民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建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改变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缺位”的现状,进而发挥其价值整合、协调作用;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理性的价值环境和平等的公共平台.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博客的意义不仅是作为一种网络传播渠道,更是一个公共论坛,其在引导、构建公共舆论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洞悉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过程的外在性影响的表现、流程、机制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期刊的属性是分析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内在逻辑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术期刊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分析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内在逻辑性,进而通过将开放存取与中国目前发展已相对完善的学术期刊商业数据库传播模式的对比,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开放存取模式将不会取代商业数据库传播模式而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模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传统公共论坛原则关注宪法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等保护,却无法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无效问题。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播工具和主体的变革,但由于“信息割据”造成的沟通失效,网络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观念市场”的失灵、“群体极化”、标签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一种新的公共论坛原则对解决这种无效沟通问题提供了可能方案,这种以公共性、兼容性、有效性为核心的新公共论坛原则试图在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消减网络传媒的副作用,也为主流媒体如何成为真正的主流、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为协商民主议事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政府网站公共论坛作为基于网络的协商民主议事载体构建的全新形式,其作用已初显。文章从当前我国协商民主议事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优势与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的目标,最后就如何设立和完善政府网站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分析“公共领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网络论坛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并结合“重庆钉子户”事件,对强国论坛、网易、天涯杂谈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论坛中关于此事的言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网络论坛呈现“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与“公共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官方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还是在民间型网站都无法承担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重任,而且网络论坛中,“理性精神的欠缺”、“广泛参与和有效对话之间的二难”、“共识与民意的差距”、“知识分子与网络论坛中话语霸权的呈现”等都是网络技术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影响,提出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宽松的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的冲突依然存在。跨境交流的网络信息、宣泄情绪的网络舆论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思潮正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优势。为此,应运用新的知识、技术、文化条件,以科学的信息预警维护网络主权,以有效的舆论疏导赢得网络认同,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拓展网络阵地,以文化力、传播力和感染力的提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渗透功能。从而建构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发展迅猛,时政类论坛、博客、微博、贴吧等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时政类网络社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主要表现为网络谣言泛滥、表达方式偏激、观点针锋相对、对主流价值观叛逆、充斥牢骚和抱怨等。加强网络社区舆论引导,优化舆论生态治理,形成良性舆论环境,构建和谐网络社区,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场是意识形态激荡的主要场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舆论被嵌入作为整体社会力量的资本的运作规划,而资本天生逐利性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舆论走势,促发资本与舆论由应然状态下的互动转向实然状态下的博弈,解构并重塑了传统的传播格局。资本与舆论的博弈成为当前公共话语空间中的现实景观,这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传播转型,更是推动舆论顺势识变、因势求变、乘势驭变的重要机遇。通过对个体间的博弈策略分析,构建博弈矩阵模型,从博弈论视角透视资本与舆论博弈的潜在风险:资本意志的渗透,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削弱;资本私利与公共利益对抗,导致媒介公共性异化;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合谋催生的泛娱乐化,导致公共理性隐匿。面对愈加智能化、隐蔽化的资本影响,需要规范资本准入体系,权衡舆论场资本布局;优化资本伦理秩序,创造抵制私利导向的舆论生态;深化技术善治,引导公众回归价值理性本真。这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在舆论场健康发展、成为舆论场的有益参与力量,是不断淬炼新时代的舆论张力,实现舆论对国家向心力、凝聚力、认同力正向构建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效维护的治理思路和方法依循。  相似文献   

14.
从新意识形态研究范式论证司法公开正当性成为人们的惯常路径,其最大问题是忽视司法公开及其保障机制背后的非法律因素、资源配置或司法体制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司法公开成为一种司法技艺.通过赋予程序选择权、参与权,司法公开机制勾连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力量互动,最终激活了司法机关权威的“重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晚期在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的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论坛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并且与政府发生互动.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虽然互联网公共论坛还有待于规范,但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决策的优化等方面,无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时代的新闻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复调时代。其中,作为商业性、世俗性和时效性的大众文化的产生,与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共同影响着其中的新闻叙事,使叙事的主体更加平民化、个体化,使叙事的内容更加娱乐化、日常生活化,使叙事的方法更加感性化、故事化和陌生化。但新闻叙事在这种时代转换中,也伴随有一些消极现象出现,因此需要加强媒介批评,培育健康的新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叙事。叙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公益广告是对社会公众道德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播方式。把叙事与公益广告相结合,有利于社会公众自觉接受道德观念,达到增强宣传效果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隐性地思想道德教育,校园公益广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校园公益广告在主题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把叙事融入到校园公益广告中,把道德观念与情感、审美相结合,为学生培养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知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育观念在逻辑上包含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和生育需求三个层面.生育观念借助文化力传播,可形成驱动群体主导生育行为的主流生育观念,而主流生育观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延续性与滞后性.决定群体主流生育观念的本源力量来自经济、社会环境,能动的宣传教育与新兴生育文化建设会推动生育观念的加速转变.这些概念的内涵与逻辑关系,构成描述生育观念的概念逻辑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