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界定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平概念作出界定与表达一种公平观,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鉴于愈来愈多的定义使得公平概念愈来愈含混模糊,搞清楚这一问题就显得尤其必要。 几乎所有的论者都承认“公平”属于规范范畴,是关于社会现象(关系、状况)的评价性概念,而不是描述性概念。也就是说,公平概念反映的不是客体(当然只是社会客体)本身的某种属性——这是描述性概念的功用,而是主体(人)对于客体属性的一种价值判断(评价)。那么,  相似文献   

2.
法律规范的结构表明,其以对象标准为法效果标准指示对象.由此,法律思维的基本模式即是通过对象判断达成法效果判断.这一模式将思维目标归于法效果判断,而将思维路径之沟通归于对象判断.对象标准标志规范对象的某种共同性,以"认同"为指示对象的方式,因而要求每一对象获得相同的法效果,司法者也须以"认同"为对象判断方式;而基于对标准的不同理解,概念法学主张"事实认同"及逻辑涵摄思维,评价法学主张"价值认同"及价值导向思维.实际上,对象标准兼具事实性与价值性,两者的"统一"与"分离"决定了法律思维路径既非单一的逻辑涵摄思维,也非单一的价值导向思维,而是两者在规范对象的"中心区域"和"模糊地带"的衔接或延伸.但需强调,价值性为对象标准的根本属性,价值认同是对象判断的基本方式,价值导向思维为法律思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个事实判断,指教育的平等、公正和合理性;二是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被解释为对教育是否平等均等、合理适切所作出的评价或判断。准确把握教育公平应遵循四种基本理念或原则,即权利平等理念、机会均等理念、能力差异理念和弱势补偿理念。教育公平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或实现即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真理标准有适用局限,这就是只能检验解释性认识,不能检验改造性认识.因为改造性认识没有是非真伪之辨,只有好坏优劣之分.这表明解决认识问题,除了要有实践标准或真理标准,还要有价值标准或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既能判断改造性认识,又能判断改造性实践意味着价值目标是改造世界的标准.在改造世界的价值目标面前,所有事物都不是神圣而不可更改的;所有事物都只不过是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价值目标不仅能对已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价值评判,而且能在改造对象之前,就对各种可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5.
判断改革成败的两个标准,一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一是邓小平指出的“三个如果”的生产关系标准。这两个标准以社会主义本质为依据,是指导改革的实践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两道警戒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价值尺度和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者中有许多界定,意见纷纭,尚无一致意见。国内对教育评价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教育评价是“按照某一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和教育对象所进行的价值上的判断。”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含义为:‘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理解教育评价概念,必须抓住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这一本质特征。”“价值判断是评价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7.
论公平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公平不是由个别理论家或政治权威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所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人类社会的所有个体成员、即社会公众所决定的。社会公平的基础应当是社会公众对于权利分配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合理的、科学的公平定义应当是: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对于一项或多项权利分配来说,如果公众(参与分配的全体成员)的满意率高于不满意率,则该分配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或社会公平;如果公众的满意率等于或低于不满意率,则该分配就缺乏公平或社会公平。相应地,满意率越高越公平,满意率越低越不公平。该公平定义可称之为公平的民主定义。运用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社会和组织中的权利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公平程度进行可操作性的、精确的判定,并避免人们在公平问题上的一切无意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对公司控制权的判断标准实质上有主体判断标准和客体判断标准之分。主体判断标准是指公司控制权归属于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主体。客体判断标准是指通过是否拥有行使公司控制权的基础性权利———表决权,来判断公司控制权的归属,而无需考虑行使表决权的主体是谁。对于公司控制权归属的判断标准应由主体判断标准向客体判断标准转变,因此,表决权也就成为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核心。在以表决权为核心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通过对表决权行使方式的完善,继而规范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行为,为控制权争夺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道德     
历史家所研究材料的性质使他不得不牵涉在道德判断的争论里。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使历史从属于一种超历史的价值标准。“好”与“坏”这些抽象概念在给他们加进特殊内容之前,是没有意义和没有用处的。抽象的道德概念被赋予特殊历史内容的过程就是历史过程。人们给这些概念装进的内容随历史而异,随时间而异,随地点而异;任何关于运用这些概念的实际争论都只能用历史的语言来理解和争辩。我们无法树立一个可以用来判断历史行动的抽象的超历史标准。历史是运动;而运动就假定有比较,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家总倾向于使用“进步的”“反动的”那类比较性字眼来表达他们的道德判断,而不用“好”、“坏”那类不调和的绝对的字眼;这样做是为了说明不同社会或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用某种绝对标准来说明它们。  相似文献   

10.
评价的意义与普遍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评价的本质和根据看,评价不是认识而是感想。价值判断也不是事实判断,没有真假意义。但它并非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判断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讨论是非,只不过其有效范围仅在认同这个评价标准的人之间。对私人事务的价值主张不必确立统一评价标准讨论是非,而对公共事务的价值主张则必须这么做。确立公共事务价值争端的评价标准,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应采取民主抉择的方法解决。公共事务虽多,但只要对社会终极价值来一次民主抉择就够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可能成为民主社会的终极价值,而从中分解出来的富裕、和谐、自由,就是该社会所有公共事务的终极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对于是否构成犯罪、审查重点与判断顺序以及正确量刑均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标准应当综合身体动静、规范评价、法益状态等标准,采取"两步走"从形式到实质、外在到内在的分层次递进式思考进路。第一步运用身体动静说作为判断标准,当第一步的判断难以得出妥当的结论时,就需要第二步运用规范评价说的标准。规范评价说中规范"基点"的选择可谓是重中之重,规范"基点"的确定应当考虑义务和法益两个要素,即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律所期待其所履行的义务,侵害和威胁法益的行为究竟是作为还是不作为。行为人的义务是确定规范"基点"的前提所在,可分为监督义务、阻止义务和保护义务。当作为与不作为发生竞合时,行为人主动设定因果流程,使法益状态恶化时,规范的基点就在于"禁止规范",行为人的不应为而为就可能构成作为犯;行为人放任已经存在的因果流程,没有使法益状态好转时,规范的基点就在于"命令规范",行为人的应为而不为构成不作为犯。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资源时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反映了人们在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方面分配平等与否及其产生的原因、标准等价值评析与判断.而由于尚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家庭贫困标准,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认定标准简单化、认定过程主观化、认定主体单体化、认定方法单一化等与教育公平要求相悖的现象.文章以教育公平理论为指导,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维度制定认定标准、多主体参与认定工作、多方面监督认定过程、多渠道进行动态认定等可行性措施,尽量满足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规范、公开、透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权利是民法通过概念逻辑对当事人法律地位进行判断的产物。就合同而言,判断权利的不仅仅是合同法,物权法同样可以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判断。这一方法可称为民法的整体性判断。当事人经济行为的复杂性与概念逻辑的严格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整体性判断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运用整体性判断分析,买卖不破租赁其实反映的是租赁权具有物权与债权的双重属性;而物权与移转物权的基础关系之间,需根据不同法部门逻辑而非当事人意图加以把握。这两个范例体现了整体性判断方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纠纷不断聚集、价值冲突不断明显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法律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律价值准则的筛选和评价 ,应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出发。所以当代中国法律的价值评价标准应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用此价值评价标准来解析当代中国社会关于个人与社会、稳定与发展、公平与效率三对主要价值矛盾 ,其结论应是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 ,要大力提高个人的主体地位 ,并防止个人主义的蔓延 ;在稳定与发展之间 ,要以发展为主 ,以稳定为保护 ;在公平与效率之间 ,要以效率为首选价值目标 ,以过程公平为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以结果公平作为对效率的保护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价值判断,公平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阶级、阶层的观念中会有不同的认知。公平包括一般公平、机会均等、分配公平、结果公平四个层面的涵义。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是效率和公平同时进步的过程,公平促进效率,效率促进公平,不可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而片面强调效率或公平,这已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证明。贯彻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并重,应当坚持整体的、实质性的和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事实与价值的哲学视域下,作为犯罪成立或证成的中外犯罪论体系都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于一体。主观归责,即罪过成立与否是犯罪成立判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条。刑法学意义上的罪过是规范意义上的概念,其构成可分为规范性的心理事实和规范性的价值判断,二者齐具方可主观归责。行为人行为时的实然"心理事实",是自然主义立场的心理学的"心理事实"。它由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构成。规范性心理事实是立法者基于特定的价值立场,从心理学意义的心理事实中萃取出特定的因素或状态构建而成。犯罪故意和过失构造中的规范性心理事实,虽然同是从行为人行为时所有心理事实的规范性萃取而得,相较而言,前者明确具体,后者抽象笼统。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属于法律保留事项,依法认定是公共利益认定的首要原则,我国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和边界,以明确执法和司法。正当性原则是公共利益的合理性标准,公共利益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公共利益只能在没有其他备选替代方案时才能牺牲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的认定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公共利益是相对的长远利益和重大利益。当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其他利益作出限制或牺牲时,应当把这种限制或牺牲限制在最小范围,符合比例原则。如果追求公共利益时损害了个人利益,就应当给予充分的公平的补偿。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及认定应当以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法治程序为基础,以确保公共利益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董事是否违反勤勉义务判断之实质是判断董事行为是否合理,而董事行为合理性判断之实质,是评价董事行为是否存在过失的问题。理性人标准作为过失侵权之法定标准,基于路径依赖得以进入公司法领域,而伴随着价值指引和制度进化,出现了独立于理性人标准的商业判断规则,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商业判断规则对决策程序和实体结果的划分实现了司法克制与董事免责的双重目的,进而解决了法院评价能力不足和董事风险激励的难题,以维护董事会之决策中心地位,保持社团独立性和社团民主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 ,高等教育评价与每一个成员都密切相关。对高等教育评价的认识 ,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活动。高等教育评价就其本质上讲 ,是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而且这种价值评判是以评价主体的内在尺度和需要为标准和依据所进行的。因此 ,要对高等教育评价进行理性认识 ,必须抓住价值判断这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规范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所关注的是法律规范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对普遍的行为方式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其所蕴涵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对普遍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法律规范形成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从逻辑的角度看,法律规范作为规范判断是由事实判断结合价值判断(评价判断)推导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