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电视新闻从“播”到“说”的变化,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美学基础,当代广播电视受众在现代文化环境尤其是现代审美文化的熏陶下,本已有了“你轻松说新闻,我放松听新闻”的心理预期,体现了人们有关播报方式的审美观由“刻意的文明回到了无意的自然”,迎合了广播电视受众的接近性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坚持正面报道唱主角,不断提升社会新闻的服务性,既能为政府分忧,又能使百姓受益,同时又能提高广播电视的收听率和收视率。  相似文献   

3.
三网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性,使信息传播的内部过程和外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公共性物品的价值,必须以社会性规制为主导对其传播进行规制,使之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制度文化环境,深化协商民主的广播电视实践;二是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和宣传模式,保障新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三是重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使之重回公共利益。只有如此,方能使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社会转型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传媒改革的社会背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走强化自身特色、突破专业壁垒、引进竞争机制、实施科技整合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要讲政治,并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新闻与政治有着特殊的关系。从新闻传媒发展史可以看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决定的。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就不会有现代印刷报纸的出现;没有电子工业的兴起,也就不会有广播电视的诞生。现代社会中西方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垄断新闻舆论阵地的现实,也无情地说明,经济实力、现代科学技术是新闻媒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另一方面,新闻传媒的产生,不仅决定于社会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包含着社会的政治因素。换言之,新闻传媒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果,又是政治发展、阶级需要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播音语言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播音语言作为广播电视媒介重要的有声语言传播语体,近年来,悄然发生着演变。社会新闻、民生新闻节目中,不少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播报语体,转而以谈话式语体来博得与受众的贴近。然而电台、电视台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一天也没有轻视过对于时政类新闻播报的重视。本文试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探讨时政类新闻播音语言的演进,希望能为新闻播音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活动,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从人会说话,到文字、印刷术和电子技术的发明,根据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不同,新闻传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口头新闻传播、手抄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电子新闻传播。而电子新闻传播,产生于19世纪SO年代,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然又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四个阶段:电报电话应用于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应用于新闻传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新闻传播。口头新闻传播只限于口耳相传,传播…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依然占据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播音主体的角色定位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社会发展、媒体功能相适应,同时又要与节目定位相统一。通过总结新闻播报的播、说、评、演四种形式,简要分析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发展问题。通过论证,要求播音主体要清醒地摆放自我定位,认清"自我"角色,充分调动"话语意识",最终目的是让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选择适合的播报形式,让不同类型的主持人驾驭适合自己的新闻栏目,提高新闻的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9.
视听反应是一种反馈现象,是广播电视控制功能的反馈体现,控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因而反馈的信息也就十分复杂.如何从视听反应的复杂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加工处理产生新的信息,更好地搞好广播电视工作,这就是视听反应工作中的核心所在。由于广播电视控制的是人的心理,因此,受众心理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掌握了受众心理,我们才能做好广播电视的这一控制工作,获得最佳的效果。受众心理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平衡现象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之中,各种信息的交流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人们通过信息,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人们的心理平衡和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经商者每天从广播电视中获取外汇牌价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有关信息;政治活动家每天从广播电视新闻中注视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大众每天从广播电视中获取天气预报的信息等等,可见广播电视信息能指导每个人的事业和工作。一旦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0.
熊茵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09-212
回顾我国20多年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历程,不难看出,由于切实贯彻了“对话”式传播理念,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广播电视新闻的表述方式更是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漫长旅程。通过对新闻表述方式转变的回溯和梳理,本文认为,进一步贯彻“对话”传播理念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进乃至传媒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张洋 《南方论刊》2004,(8):38-39
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信宜广播电视台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在宣传业务和事业建设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局面:在宣传方面,推出当天新闻当天播出、一周新闻策划制度,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的深度;在事业建设方面,通过收编全市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于去年底举行首届年会和第2届理论研讨会,围绕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新闻自由、新闻的真实性等重要理论问题,组织与会同志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一、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问题 1.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与会同志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新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并为其服务的舆论工具强,具有烈的阶级性。党性原则正是新闻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空间。每天都有千百万种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确实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但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主的广播电视业在这个空间中仍然游刃有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具有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更有人才优势,对新媒体所反映的诸多方面的“热点”问题,有其得天独厚的及时应对条件。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对网上热点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呢?  相似文献   

14.
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我们对广播电视集团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共召开座谈会3个,分别与集团领导、中层干部、职工代表24人进行座谈。现将值况综述如下: 一、大庆广播电视集团改革的主要做法 大庆广播电视集团是1999年12月30日挂牌组建的现有职1586人(含聘用人员215人)。其中党员127人(含4名预备党员),干部246人。集团下辖“一室、五中心、四公司”,即:广播电视总编室,广播综合节目中心、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电视社教中心、电视文体中心、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网络传输…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是新闻界近几年崛起的新家族 ,虽然它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业报 ,但社会新闻也是它要报道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导向、读者、特色、编采者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试图为广播电视报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寻找有益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闻美学的角度 ,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名牌节目创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探索新闻蕴藏的美的内蕴 ,使新闻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主体的价值追求 ,进而达到新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正>何志武教授的独著《重构——"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一书着力探索了"三网融合"问题,具体阐述了新媒介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以及传播观念的全面变革。全书立足传播学新课题,全面系统,灵活多样,实践价值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使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能够在顺应和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崛起,并被各行各业所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之而来的,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在发展进步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这也给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同时也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新时期,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想要长足发展,就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创新改革自身新闻采编工...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史视角考察,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向外转:以关注新闻的社会政治功用为中心,并渐成为主导方面;另一个向内转,即探讨新闻本体的专业理性传统,于新闻学科建设而言具有基础意义。《东方杂志》中的新闻学研究可作为后者的代表。该刊相关文献的研究涉及新闻学科中的报刊、广播电视、各国新闻事业、新闻教育等众多方面,在新闻学研究的材料、原理、问题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靳青  陈培爱 《东南学术》2001,(2):107-111
本文着力分析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中的新闻传媒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势,展望了21世纪新闻与大众传媒的新构图。分析表明,构建于因特网平台之上的新媒体.尽管其功能十分强大,但仍不会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预示着传统媒体的终结。传统媒体将与新兴的网络媒体一道,在逐步相互适应与演化的进程中,使未来的新闻与大众传播走向更为广阔而多彩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