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问题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发动和维持的,而动机的出现必有其认知的原因(E·托尔曼、K·勒温、J·阿特金森、L·费斯汀格)。归因作为重要的认知过程,它对期望以及其后的成就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归因理论认为,人有一种探索自己行为源泉的基本倾向,他总是力求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作因果分析,而这种分析直接关系到其成就动机及最后的成就行为(B·韦纳)。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探讨经济行为中的归因则是经济心理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主要阐述了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现象,运用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归因理论分析了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以期能丰富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并指导人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3.
行为解释中的传统归因理论是从主体视角对人们的行为解释进行分类,认为人们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会对相同的行为作出不同的归因,也就是存在着相应的行动者――观察者不对称性;而新提出的民俗概念理论则从行为视角对人们的行为解释进行分类,人们根据他们是否将一个行为知觉为有目的的或无目的的,而使用性质上不同的解释模型,并提出了三种相应的不对称性.对归因理论和它的不对称性的了解及对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探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治疗及教育心理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学习归因是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其后行为的重要因素 ,进入 90年代以来 ,学习归因成了我国教育心理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对师专大学生考试成败的归因进行了调查 ,并对比维纳理论及他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现就韦纳的归因理论谈谈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以就教于同行专家。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而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这个理论在1958年首先为海德提出。海德把人的行为的原因划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前者称为  相似文献   

6.
论三维归因理论的教育学意义李振玉,郝保文一、归因与三维归因理论简介归因与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在现代社会心理学领域被广泛运用于对人认知和社会判断之中。所谓归因,又称归属,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这里的行...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心理学术语,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或状态所做出解释,即探究导致这些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原因。本文将归因理论引入外语教学,通过对学生自我归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措施,引导学生对成败正确归因,以便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增强学习动机,促进自我概念形成,降低焦虑和增强自信心等,从而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归因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当的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用在东北某监狱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犯罪人的犯罪自我归因进行的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作出外部归因的多于内部归因。在作出外部归因时,犯罪人强调的是受害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作出内部归因时,犯罪人主要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犯罪人在对自己的犯罪原因进行归因时,是倾向于作出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与他们是否关心村委会工作、与邻居的交往、与受害者的关系、受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相关。对犯罪人的自我归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改造犯罪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成就动机是心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促进人产生成就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成就动机对人的成就行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这些归因理论对教育工作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对于归因理论与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四:一是由狭义走向广义;二是归因推理由“内容空泛”走向“内容具体”;三是由规范模型走向归因过程中的各种“错误与偏倚”;四是由规则或算法走向过程。当前归因研究有三条线索:包括ANO-VA模型的复苏、语言对归因的影响和信息加工与归因关系。在此基础上,社会认知对归因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它促进了理论的整合。在社会认知的推动下,归因将成为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框架,用以说明人们如何感知外部环境或构建世界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规则效力的生成问题是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西方和我国的法哲学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或经验两个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规则效力产生的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交往形成了对一定规则的认同,这一认同成为法律规则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因,这种认同包括自主性认同以及强迫性认同,这种交往认同也是法律规则产生效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规则及其应然效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的文论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也具有本民族的特点。民族文化的民族特点的研究,是一个民族美学理论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罕与伦比的古代文化。其文艺思想和理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许多地方精妙入微。这是一颗极可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深入地研究其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方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哲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对跨文化交往的哲学研究,又是对哲学交往的跨文化研究,旨在建树和平合理、包容互补的文明交往观。跨文化哲学有四个维度:对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哲学研究;跨文化解释学研究;比较哲学研究;跨文化交往伦理学研究。开展、推进跨文化哲学研究,探讨世界不同文明交往中的各种跨文化理论课题,对促进多样文明共同繁荣与发展、建立和谐世界,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的是两个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相互作用”。解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应把握三大方面的基本问题:语用学与交往行为,交往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的合理化。哈贝马斯因建构理论的方法不当而使其理论华而不实,故不可能用它来说明整个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交往     
自从民族产生以来,民族交往作为民族的伴生现象,一直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使民族倍受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一直受到人们注视,但由于人们(如历代统治者,普通的民族成员、关心民族命运的学者等)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对民族交往所采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在研究民族的科学领域,民族交往也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主要课题,但以往研究民族交往,很少将民族交往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而无论在探索民族的发展规律还是民族交往的发展规律,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特别是在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更不能忽视民族交往对民族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17.
从烟台随机抽取大学生1219人,探讨了大学生对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交往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大学生交往归因中成败因素的作用非常显著,年级因素只在IUC、ESU两项原因上存在差异,性别因素只在ESU一项原因上存在差异;大四学生在愿意邀请的主动性上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女生更愿意邀请他人,交往成功后的期望明显高于失败后的期望;大学生在交往成功后更多地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消极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在批判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弊病和危机的同时,旨在为这一社会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则关注于人的生存问题,力图通过对"存在"整体的深度分析来揭示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并最终通过诗性的语言来得到克服。与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进路相比较,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可以视为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问题而提出来的。哈贝马斯以生活世界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现实起点,以交往行为为核心实现"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并通过对交往行为进行规范语用学分析将交往理性重建为一种规范的力量,揭示出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之中的有效性规范,以此谋求对交往问题的规范性解决。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理性,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目的理性只是交往行为的一个纬度,翻译目的论在提升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将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异化”为主客关系的工具目的行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目的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归因风格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语句解释的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验法。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多种量表的编制使得对其科学的测量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在学业、心理健康等领域里,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