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退潮之后,第三代诗人创作的诗歌呈现出愈加复杂的互文性景观,这种互文性景观具有独有的写作策略,主要表现在:基于整体性“重写”的反向互文写作,基于语境的“文本节略”书写,以及复杂互文式诗歌基本遵循的“同向互文”原则。这些诗歌写作的策略不仅是一种写法,也可以是一种读法,是中国当代诗学的重要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3.
运用互文性理论,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揭示互文性的学科化势在必行,提出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互文性理论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读有着一定的阐释力,且启发古典文学研究法的阅读诗学的建立,意在提供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别样视角.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6.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广告被认为是一种寄生语篇,常常综合运用各种体裁特征、传播媒介来表现自己,形式灵活多变。本文从体裁互文性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细节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探讨了儿童电视广告这一特定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特征,重点研究了其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闵云童 《兰州学刊》2007,(9):182-184
文章从"互文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往往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而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概念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互文关系。然而,由于对互文性的理解不同,应用互文性探讨翻译出现了两种倾向。在分析这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探讨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互文性视角能够改变人们对翻译和译者地位的认识,有利于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许多优秀诗歌。迄今为止,他的一些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其中英译本有十几种。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互文性”的文本建构策略 杨逵小说在构塑其“政治诗学”的基本形态时,还采用了“互文性”的文本建构策略。大家都知道,“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的朱莉娅&#183;克里斯蒂娃介绍巴赫金的文章之中,是为了陈述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是,在一些“互文性”特殊情况下,人们有时也使用“对话原则”。由于巴赫金本人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12.
克里斯蒂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汉字的兴趣,源于她受到"革命中国"的感召产生的对"文化中国"的好奇。她对汉字的思考,并非出于"研其所是"的学术态度,而是一种"经由中国"的文化态度。后结构主义语境下具有先锋意味的"互文性"理论中的汉字因素主要表现在:克里斯蒂娃对汉字的自主性与构字的自由组合特征的思考,与"互文性"理论的推演相呼应;她用"现象文本"和"生成文本"的相互关系映射了索莱尔斯小说《数》文本实践中对汉字书写和数字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总理将梁祝的故事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介绍给西方受众堪称外宣工作的经典范例。正确运用这种文本间的相似性即互文性,对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两种文化间不同程度的互文性,译者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互文性,便于读者理解外宣材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文心雕龙·神思》叠合了多种相关文本的差异性。借助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次、较系统的考察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对《神思》作进一步的研究。汉语修辞学中的"互文"手法,在《神思》中也有所运用,对它作同步考察分析,有助于厘清中西"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今中外小说的创作生态来看,各种文本叙述大都不是凭着空穴来风,后起文本总是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关涉先期文本.为此,西方文论家们提出了-套颇具影响的"互文性"理论."互文"原本是一种有关"互文见意"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浪漫派诗人中,还没有人像拜伦那样在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融入如此繁多的话语形式.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大诗人,其诗作中的互文性叙事也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拜伦叙事诗中文学典故和宗教典故的互文性运用,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追踪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渊源,窥见其宗教倾向,而且得以见证诗人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禀赋及其调用多种典故进行互文性叙事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在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传播和交换,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对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新闻标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互文性。“互文性”是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文的吸收转化过程实质就是模仿、复制——模因,可见互文性和模因论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此论述了模因与互文性的关系,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对新闻标题(以2013年新闻标题为例)中的互文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互文性能够达到吸引读者和帮助其解读信息的目的,同时新闻标题的互文研究对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英语新闻标题的一项重要特征,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可分为水平互文和垂直互文两种类型,且主要通过引用、仿拟和预设等手法予以展现。具有互文性特征的英语新闻标题,应在文化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法、增译法和注释法等不同的汉译方法,使其互文表意空间不因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19.
吴昊  吕复娟 《理论界》2012,(10):116-118
在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中,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研究视域和方法。因为"互文性"本身所具有的"语境"内涵,以及互文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互文语境"在学理上是合法的,且在文学和图像的微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绝对功能、解释功能、滤补功能和生成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张宁 《兰州学刊》2010,(4):130-13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品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互文性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极为突出的现象,作为互文性表现形式的拼贴和戏仿等极为盛行,另外带有元小说性质的评论也成了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文章拟对消费文化与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由互文性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内容的碎片化、去深度化、去意义化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学的创作价值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