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具有客观必然性。安徽的一些城市作为经济圈中心城市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政府对经济圈进行因势利导的中观和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安徽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圈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国际竞争以及我国的实践都显示,城市群的崛起带动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区域资源的整合决定着经济圈的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不断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城市群总体规划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圈空间的拓展。笔者认为,总体规划要立足长远、思路清晰、具体可行,规划要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城市定位规划与经济圈协调发展、项目与保护土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学术界》2003,(6):48-57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现在通常认为 ,有三大城市经济圈 ,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本文探讨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前景。首先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界定“城市经济圈”的概念 ;然后比较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发展特点 ;接着分析三大城市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共性障碍 ,并提出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将"大庆建设成为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成"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分析了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泛长江三角洲: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未来"一体两翼"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颢瀚 《社会科学》2007,(10):34-39
长三角正处于都市群发展的扩张阶段,泛长三角的形成不仅是核心区域生长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带动全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群的发展实际上是交通格局演变和空间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未来泛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黄金海岸和沿江黄金水道呈T字型展开的综合交通体系.上海的辐射功能将沿交通主轴以梯度推移的方式不断向外扩散,并且通过次级中心城市的辐射传递和接力作用影响到苏北、浙南、安徽及闽北的城市,最终形成以沿江的经济带与城市带为"一体",以上海南北沿海城市带为"南翼"和"北翼"的"一体两翼"新格局.新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后,长三角南北两翼的受困局面得以改变,"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框架才得以基本形成,泛长三角的区域整合力、外在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主力区域.  相似文献   

6.
试论徐州旅游经济圈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界定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对徐州周边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分析,构建了徐州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城市群、旅游圈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中基本形成的以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四大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湾和东北三省的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构造辽宁中部城市大旅游圈,实现辽宁中部城市群新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大成都经济圈的内涵与作用(一)经济圈的涵义。经济圈或称经济区、经济地带,是一个交换、生产等经济活动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的区域。经济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同于行政区划,往往是跨行政区划的。一般说来,经济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它的辐射功能下形成的,而这个辐射功能是超行政区域的。例如,按照成都目前的经济辐射和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现状,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内江等地区的一部分。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是全方位的,往往形成一个圆形的、经济密切连结的地区,因而称为经济圈。当然,圈不是几何学360”…  相似文献   

9.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正处于都市群发展的扩张阶段,泛长三角的形成不仅是核心区域生长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带动全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群的发展实际上是交通格局演变和空间发展相互推进的过程。未来泛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黄金海岸和沿江黄金水道呈T字型展开的综合交通体系。上海的辐射功能将沿交通主轴以梯度推移的方式不断向外扩散,并且通过次级中心城市的辐射传递和接力作用影响到苏北、浙南、安徽及闽北的城市,最终形成以沿江的经济带与城市带为"一体",以上海南北沿海城市带为"南翼"和"北翼"的"一体两翼"新格局。新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后,长三角南北两翼的受困局面得以改变,"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框架才得以基本形成,泛长三角的区域整合力、外在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会大幅提升,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主力区域。  相似文献   

11.
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以港—深—穗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尤其是三大经济圈之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日趋显现 ,各省市的竞争力已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省市间竞争态势的决定性因素。 金融因素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决定着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控制体系。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安徽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但仍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在未来5年规划中,安徽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线,依托核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密切产业联系,合理空间分工布局,加强商务环境建设、合作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和区域问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1,(3):I0011-I0012
新安,位于宝安中心区。按照深圳“城市双中心”的规划,这里将与南山的前海共同构成深圳的西部中心,与福田中心区比翼齐飞。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的前海深港合作区将会建成金融型、商业服务型、口岸型等现代集约型总部经济圈。  相似文献   

14.
<正>汇聚区域城市发展最新观点把握区域城市发展最新动态做好区域城市发展参谋助手《区域与城市经济》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依托学界专家把关,每篇文章精选自全国三千余种报刊。本刊面向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区域经济规划、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决策参考。《区域与城市经济》设有如下栏目: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战略与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经济、城镇化与城市群、管理与政策研究、比较与借鉴、研究述评、专题(如:"一带一路"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主体功能区、创意城市、资源型城市等)。  相似文献   

15.
刘光溪 《东岳论丛》2004,25(2):66-71
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能否形成协作机制和互补性竞争优势 ,达到规模和簇群效应。其核心是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之间的充分自由流动 ,也就是说在城市之间搭建起保障要素流动的链。就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来看 ,六 (流 )链的搭建和培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三大经济区之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体系发达.由于该经济圈缺少高关联度的一体化区域物流平台和区域物流中心,给资源的调度、生产要素的流通等造成了障碍,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物流体系基本确立了上海的龙头地位.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物流发展则离不开香港地区的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因为拥有北京和天津两座特大型城市,再加上青岛、大连两座大型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就使得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物流中心地位的竞争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市群思想及新城市群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城市化从来都是以城市群和城市为主体推进的。”因此,对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群思想加以回顾,并对新的城市群给予描述,有助于理清思路,深化改革。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能因为地缘相近就可以称其为城市群,相反,需要打破行政边界,逐步建立区域经济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建立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系统,强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力促新城市群形成,带动中国步入现代化行列。  相似文献   

19.
勾春平 《天府新论》2006,(Z1):142-147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城市发展上有所改变,但由于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依托,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南充在川东北城市群中从区位、产业、资源、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应抓住机遇,将南充建成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0.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